【现象】最近,在各地出台的新一轮促消费政策中,“培育夜经济”一词频频出现。北京、上海、天津、重庆等城市纷纷推出举措,提出要建立夜间经济示范街、地标型夜市。数据显示,今年“五一”小长假,夜间消费金额占全天的29.92%。总体看,我国夜间经济已由早期的灯光夜市转变为包括“食、游、购、娱、体、展、演”等在内的多元夜间消费市场。
【点评】城市的夜幕下,蕴藏着一片巨大的、有包容性的消费场景:夜间经济。
夜生活古已有之,但“夜间经济”一词历史并不长。这一经济学概念自20世纪70年代诞生之际起,就有着鲜明的拉动内需、促进消费等导向。如今,它更成为衡量城市繁荣、生活舒适度与便利度的重要指标之一。2017年,上海地铁线逢周末、节假日前最后一个工作日延长运营1小时,就引发不少讨论:多出来1小时,将为上海“夜间经济”带来哪些变化?
夜经济带来的一个典型变化,就是“深夜食堂”的兴起。统计显示,2018年国内夜间餐饮消费额较上年增长47%。究其原因,与人们作息整体推后不无关系。有调查显示,上海双职工家庭7点后才能吃上晚餐者达到近42%,这意味着餐饮、休闲、娱乐都要推迟,催生更多“夜猫子”,也推动了城市消费格局的变迁。尤其是当80后、90后年轻人成为消费主力军,他们对夜市、夜场电影等有着更强烈需求。24小时便利店,是租房时的重要参考;24小时不打烊书店,也是年轻人晚上活动的重要场所。这些新生事物,推动消费时空悄然变化。
夜经济,是城市活力的重要指标。有研究者发现,全国夜间经济消费东西差异明显,北京与东南沿海最活跃。这对于忙着引才的各地,或许也构成启示:既然年轻人喜欢夜经济,那么打造更有吸引力的城市夜经济,培育更适合年轻人居住的休闲环境,也能成为一种“软实力”。当然,点亮城市的灯光,更要做强夜经济的产业基础,这是因为,夜经济的繁荣说到底是以第三产业的发达为支撑的。因此,我们既需要在城市发展中积极引导,也要给予各种业态充分的生长空间。
夜经济,也需要城市治理升级。比如,公共交通的运营时刻与便利程度直接影响人们的夜间出行。不论是消费者,还是餐饮、休闲领域的服务人员,都仰赖便利的公共交通。如果他们都不得不赶着时间回家,夜经济便无从谈起,这是需要十分注意的一个细节。除此之外,治安状况和停车便利程度等,也都是提升夜经济品质的必需品。最近,上海借鉴国际经验,建立了“夜间区长”和“夜生活首席执行官”制度,这意味着夜经济的城市竞争,正进一步拓展到治理层面。
一方面,夜经济需求比想象的更旺盛,增长潜力十分巨大;另一方面,诸多有价值的商业与文化资源,还有待激发。在餐饮消费、购物消费与城市灯光秀之外,如何给消费者创造更加多元、差异的夜间消费场景,或将成为城市竞争的一条新赛道。
一段时间以来,“夜经济”成为热词,也成为衡量城市活力的重要指标。各地陆续出台鼓励支持夜经济发展的政策举措,推动相关业态与模式不断创新。
夜经济涉及城市治理的方方面面,需要多部门参与,建立一个综合协调机制,成立一个专门机构来统筹协调。
丰富多彩的夜生活,是霓虹灯下的人流如织,是“深夜书房”里的书香弥漫,是博物馆夜场里的游人如织……在多种消费形态综合推动下,“夜经济”正成为城市形象新名片。
这是7月22日晚8点40分的北京海淀食宝街:一对情侣趿着拖鞋坐在烧烤摊边吃串儿;十余桌客人还在烤鱼店的烟火中碰杯喧闹;一群小孩拿着荧光棒在人群里你追我赶。某餐厅的经理李建乐半小时内已经接待了10余位客人,一边招呼着顾客一边告诉笔者,“晚上10点钟左右来吃饭的人倒成了主流,营业时间都延长到了凌晨12点。”
灯光漫秀、音乐盛典,万人观演艺;花车市集、鲜啤名吃,熙攘游购娱。盛夏之夜,位于天津五大道的民园广场热闹非凡,市民多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商家多了扩大收益的好机会。
记者近期调研发现,相较于消费者的旺盛需求,我国“夜经济”发展还存在优质供给不足、城市配套不够等短板。如何更好激活城市“夜经济”,让城市“夜活力”释放出更多增长动力,仍待破题。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火热的“夜经济”才刚刚开始。食、游、购、娱、体、展、演等各项活动,令夜间消费成为城市经济的新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