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续写新时代的“河南故事”,助力河南“走出去”、“引进来”,3月1日起,国际在线河南频道《豫见国际》栏目将持续聚焦河南的城市发展、特色产业(产品)、文旅美食等,多形式、多角度宣传报道那些享誉全球的“河南国际范儿”和值得向全球推荐的“河南名片”。本期《豫见国际》聚焦古代丝绸杰出代表之一的“鲁山绸”,了解其前世今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在传承中创新发展的魅力和辉煌。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和制造丝绸的国家。提起丝绸,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苏杭,却不知在河南有一种传承千年的“鲁山绸”。其色泽柔和、丝缕匀称、绸面密实、柔而有骨,具有拉力强、伸度大、易染色、抗碱、阻燃、透气性好等特点。
鲁山绸制品 摄影 丁旭
据《鲁山县志》记载,鲁山绸始于夏朝,唐朝开始兴盛,清朝和民国时期达到鼎盛。鲁山绸在周代已成为王侯子爵的高贵衣料;西汉时期,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曾携鲁山绸作为礼品;在唐朝,“鲁山绸”就被列为贡品,并踏上了大唐帝国通向世界的“丝绸之路”,远销中亚、西亚各国。民国四年,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万国博览会上,鲁山绸荣获金奖,并被誉为“仙女织”。
蚕茧 摄影 丁旭
据了解,鲁山绸分山丝绸和家丝绸两种。山丝绸是村民用在柞坡上野生柞树叶上放养的柞蚕茧抽丝织成,柞蚕养殖从义蚕到成蚕在每年的4-6月间,因此又称为鲁山一化柞蚕丝绸;家丝绸是村民用桑叶在室内养的蚕茧抽丝加工而成。
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鲁山成为全国典型的一化柞蚕养殖生产区,素有“柞蚕之乡”的美称。鲁山县地处豫西南,属于南北气候过渡带,由于地质运动而形成了尧山区的中高层地貌特征,地壳断裂衍生出了特有的温泉带,断裂线南沉北升形成百里长的断续向阳坡,再加上土薄石厚的奇特地质,非常适宜柞树生长。因此,鲁山一化柞蚕丝绸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不可替代,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特有的制作工艺风格。
牵经工序 摄影 丁旭
鲁山柞蚕丝绸从养蚕到织成丝绸,工艺复杂,程序精密而冗杂,耗费时间长,需要经过蒸茧、缫丝、牵经、刷经、打纬、织绸、炼染等很多道流程,仅使用的工具就有分扁网、除沙网、丝框、丝架、络尖、定子、卧、刷子、刷柱、纺车、纬桶、纺车机、梭子、纬、浮杖、织柱等几十种。今年69岁的潘大增是鲁山绸织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工匠正在织绸 摄影 丁旭
“按照传统来说,鲁山柞蚕丝绸都是纯手工制作而成。在制作过程中,若一个环节失手,就会导致前功尽弃,而且无法进行补救。”在鲁山县仙女织工贸公司生产车间内,潘大增一边指导工人织绸一边介绍说,“一般要学会这个手艺需要花5到10年才能精通,而掌握所有流程的技术需要更长时间。我15岁就开始学干这个。”
潘大增(左)介绍1955年制成保存至今的鲁山丝绸成品 摄影 丁旭
据介绍,清光绪年间,鲁山县城有丝绸行231家,商户2000家有余,长期经营购销业务;共有织机4000多台,年产柞丝绸2000多万匹。后因战乱频发、交通受阻、销路不佳、蚕丝锐减,鲁山织绸行业逐渐衰败。
新中国成立后,鲁山为发展丝绸业,建有国营缫丝厂和丝绸厂,还专有设蚕业局。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鲁山绸曾经是鲁山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有过80万担(每担100斤)的产茧记录,曾有过创收600万美元外汇的辉煌。之后,鲁山县很多农民仍在养柞蚕,但大多粗加工成蚕丝,而丝绸却难得一见。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理念的转变,鲁山人又把目光瞄上了曾经辉煌的蚕茧丝绸,不少加工企业应运而生。其中,鲁山县仙女织工贸公司通过遍访民间老艺人,收购民间传统织机,挖掘鲁山传统丝绸工艺,吸纳当地多位柞蚕丝古法织艺技艺传承人,经无数次试验、改进,继承了鲁山柞蚕丝绸古法织艺,并恢复量产。
鲁山县仙女织工贸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斌接受采访 摄影 丁旭
“开始的时候遇到了很多困难。为了制作出合适的梭子,我们多方打听寻找到王师傅。但是王老先生已经八十多岁了,躺在床上,耳背又没法正常沟通,后来靠在小黑板上写字,一个字一个字沟通才把梭子的设计图画了出来。但是制作出来后在实践时发现还是不行,最后还是用轮椅将王师傅请到现场指导,又经过一周的指导与实践,才解决了这个问题。”谈到经历,周斌感慨颇多。“困难多,但又不能不做。时间不等人,很多传统技艺传承人年龄已经很大了,而年轻的传承后备力量又不足。如果再不去恢复、传承,很多传统技艺就会慢慢消失。”
只有这样,不折不扣的一环套一环,制作出来的鲁山丝绸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传统工艺制作,才是传统文化。周斌介绍说,“2017年8月1日是我最高兴的一天,第一次真真正正按照传统古法织艺做出来了鲁山丝绸。当时我还不自信,后来找了以前做外贸的老人和这方面的专家鉴赏,得到了他们的认可,这下我才算是真正放心了。”
丝绸制作品 摄影 丁旭
周斌的公司已生产出近百种的丝绸制品,常见的有唐装、旗袍、围巾等服装,被套、被芯等床上用品,窗帘、沙发罩等家居产品,还有装饰、文艺创品等。
“目前我们产值不算高,但是却增长很快,2019年1月份到6月底的产值大概在800万元左右,比2017年和2018年两年的产值都多。而且我们还有少量产品出口瑞士,这也是鲁山丝绸走出国门,与国际市场接轨的一个好的开始。” 对于未来发展,周斌充满信心。“我们会不断发扬光大,把鲁山丝绸打造成一个享誉世界的中国民族品牌。”
工作人员展示丝绸制品 摄影 丁旭
鲁山现有柞蚕坡120多万亩,可利用养蚕的有80万亩。近年来,鲁山县高度重视柞蚕丝绸产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措施,如蚕籽免费供应、养蚕入农保、保护价收购等,极大地推动了鲁山县柞蚕丝绸产业的兴起和发展,带动了群众脱贫致富,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鼓舞下,在鲁山丝绸艺人工匠精神的支撑下,传承古法织艺,融合现代元素,不断发扬、改革、创新,鲁山丝绸经过千百年劳动人民的智慧,一代一代的演绎和改进,正在一步步重放异彩,逐步形成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
穿缯工序 摄影 丁旭
刷经工序 摄影 丁旭
刷经工序 摄影 丁旭
画版制衣 摄影 丁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