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贡献了百亿承保利润的财险业“当家”险种遭遇疫情当头一棒。3月9日,北京商报记者独家获得的一份数据显示,今年1月车险签单保费仅同比增长1.54%,较去年同期近10%的增速有明显减缓。剖析经营主体数据不难发现,头部机构聚集趋势更加明显,中小险企市场受挤压,保费增长不容乐观。
1月签单保费微涨1.54%
3月9日,北京商报记者独家获得的一组行业数据显示,今年1月,67家财险公司在车险方面累计签单5131.56万件,同比增长5.56%;合计签单保费896.44亿元,同比上涨1.54%。
从数据不难看出,1月车险签单保费收入虽小幅上升,但对比此前数据,这一增速已有明显下降。公开数据显示,2019年1月车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长9.67%,接近10%。而就在一个月之前,即2019年12月,这一增幅还达到5.42%。
对于保费收入增速的逐步减缓,对外经贸大学保险学院副院长谢远涛表示,目前车险市场已经趋于饱和。政策层面上,由于部分地区限制上号,导致私家车数量很难稳定增长。同时,汽车逐步成为生活必需品,其价格也在下降。由此,车险保费的增长也自然受限。而就未来保费收入的表现,谢远涛认为,2月以后增速放慢的趋势或会延续。
众安金融科技研究院也在近期发布的研报中提及,近年来,受汽车市场的萎靡及商车费改等外部因素的影响,车险市场一直处于寒冬状态,保费增速持续走低。2019年,全国车险原保费收入8188.3亿元,同比增长4.5%。疫情的突然暴发对新车产销造成巨大影响,车险新增保费下降,车险市场短期内雪上加霜。虽然随着未来疫情缓解,车险增量将实现短期反弹,但预计全年保费仍将呈增长下滑趋势。
中小险企夹缝中求生
在签单件数和保费收入整体微增的背景下,不同险企的具体情况则出现分化。行业数据显示,今年1月,财险“老三家”,即人保财险、平安财险和太平洋财险的车险签单件数位列业内前三,分别达到1503.08万件、1301.85万件和581.87万件,占总数的29.29%、25.37%和11.34%,较2019年1月实现了4.08%、4.86%和9.23%的同比增幅。车险保费收入方面,人保财险、平安财险和太平洋财险也占据前三名,实现286.47亿元、224.94亿元和109.19亿元的保费收入,合计占到全行业的近七成。
相较于大型险企来说,部分中小型险企以及外资险企的车险签单数量和保费收入则有明显下降,例如同业交流数据显示,安心保险1月签单件数1.66万件,同比下滑38.94%,签单保费1623.57万元,同比减少52.53%;华海财险、现代财险、融盛财险、日本财险等多家降幅也超过20%。
“车险市场总量增长缓慢,存量竞争更加明显,因此,大型险企通过品牌价值附加具备更强的竞争力。”北京一位市场分析人士如是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保险研究室副主任朱俊生则表示,大型险企与中小型险企之间的分化,自商车费改后就已然存在。一方面,不同规模的公司,其拥有的资源要素也有所差异。尤其是车险,客户对服务体验的要求相对较高,因此部分大型险企在成本更容易分摊的前提下,优势更为明显。而中小险企的规模较小,成本不容易分摊,加之服务网络也处在建设当中,如果简单地复制大公司的模式,显然会处于劣势。
商车费改应寻核心竞争力
事实上,商车费改全面展开在即,监管推动步伐也在加快。例如,监管部门正在制定车险综合改革的具体方案,并广泛征求意见。银保监会副主席黄洪也曾表示,银保监会将在今年适当的时机正式推出并实施车险综合改革。近日关于车险备案的改革也被看作是今年车险市场化改革的“第一枪”。
朱俊生坦言,商车费改的核心是让市场主体有定价权,市场主体可以进行比较充分的价格竞争,因此,有利于车险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但同时,对于公司的能力建设要求也随之提高。例如,借助于科技、大数据对不同类型消费者更好地细分、增强定价能力等。
“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如果未来商车费改的推行相对充分,其市场主体也会进一步分化,甚至会出现部分市场主体退出的情况。这对于中国的中小主体也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和挑战。因此,寻求不一样的发展道路,在细分市场具备核心竞争力也就更为重要。”朱俊生补充道。
谢远涛也指出,中小险企关键是要从费率市场化过程中找到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例如,通过保险科技的应用,降低保险渗漏和欺诈,控制成本,增加保费弹性,或者通过增值服务吸引高质量客户进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