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指近25年仅8年下跌 三因素揭秘港股“熊短牛长”
在上周一(8月11日)的“决战沪港通·赢在香江”栏目中,《每日经济新闻》不仅报道了上证所在沪港通准备过程中的最新进展,还从沪港通创新性的交易机制中梳理出相较A股投资的三大变化,为投资者介绍了新的投资模式。在本期“决战沪港通·赢在香江”中,《每日经济新闻》将为投资者介绍港交所、恒生指数的历史,以及港股市场几十年来多次重大行情,试图为读者理清香港股市的运行脉络。
随着沪港通启动日期逐渐临近,越来越多的内地投资者开始关注香港股市,更有不少人已经提前到香港开户入市。与A股相比,港股有着更为悠久的历史,自从1964年恒生指数推出50年来,港股市场也经历了多次牛熊交替。那么,在历次大牛市和大股灾的背后,港股市场被哪些因素所左右?和A股市场相比,从运行的特性来看,港股市场又存在哪些重要的差异?
港股近25年“熊短牛长”
要想理清香港股市运行的脉络,回顾港股多年来的走势,是一个比较简单的方法。而观察恒生指数历年来的走势,最直观的印象是,尽管在每一轮牛熊交替的过程中,恒生指数同样波动幅度巨大,但总体来讲,都是牛市的时间更长,熊市往往来势凶猛,但去得也快。
如果把恒生指数的时间轴拉回1990年,最近25年恒指的年线中,只有1994年、1997年、1998年、2000年、2001年、2002年、2008年和2011年这8年的年K线收出了阴线,其余17年年K线均为阳线。相比之下,上证指数1990年推出以来,已有11年的年K线收出阴线,而最近的六年中,已有2008年、2010年、2011年和2013年这4年的年K线收阴。
从近10年的情况来看,港股市场强于A股市场的特征更为明显。A股上一轮牛市是于2005年沪指跌到998点之后启动,约两年之后,沪指在2007年涨到6124点后,牛市告终。恒指则早在2003年于8331点见底,并迎来了长达4年的牛市,到2007年,恒生指数涨到31958点之后宣告见顶。
在2008年的金融风暴中,港股市场和全球股市一样,都遭遇股灾。不过,2008年10月27日,恒指跌至10676点见底后,很快从熊市阴影中恢复。随后几年,虽然市场起起落落,但每一次调整的低点都在不断提升,在2009年至今的5年多时间里,除了2011年恒指收阴外,其余每年恒指都保持上涨态势。而截至上周五(8月15日),恒生指数一度突破25000点高点,创出近6年新高,而这一点位已经回到了2008年5月份的位置。
相比之下,2008年之后,沪市除了2009年有过一轮翻番的小牛市行情外,其余年份均惨淡经营。目前,上证指数依然只有2200多点,距离2008年5月的3600多点还有很长的距离。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港强沪弱”的差异?港股市场的牛熊交替,又是受到了哪些因素的左右?
国际化程度高于A股
港股市场,无疑是亚洲最为重要的资本市场之一,和A股市场相比,其最重要的一个特点是国际化程度远远高于后者。
判断一个股市国际化程度的高低主要有两方面因素,一是上市公司的分布是否国际化,二是参与资金(投资者)的国际化程度。从港股市场来看,其最主要的国际化就表现在投资者结构上。根据港交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度,外地投资者依然是市场交易的主要来源,占市场总成交金额的46%。其中,来自外地机构投资者的交易总成交额达到41%,而外地个人投资者的成交额也达5%。相比之下,香港本地机构投资者的成交额仅占20%,本地个人投资者成交额占18%,而交易所参与者本身的交易额占16%。
从外地投资者交易资金的分布来看,美国资金占28%、英国资金占26%,欧洲(不包括英国)占14%,而中国内地资金也占11%的份额。
由此可见,外部资金的流入或者流出,无疑将对港股市场涨跌起到重要影响。实际上,同样是因为这个原因,一旦欧美经济出现衰退,大量外资如果疯狂撤出,也将对恒指起到明显的打压。比如在2008年欧债危机爆发之后,外资就迅速从港股市场撤离,恒指也快速下跌。不过,如果外部因素趋于稳定,外资也将陆续回流,并迅速带领港股重新走好。
而A股相对封闭,目前外资主要通过QFII渠道进入,且受额度限制,对市场牛熊更替影响并不明显。
市场化程度更高
虽然目前A股市场化程度在不断提高,但政策市的烙印依然无法抹去。历史上,A股出现牛市或者暴跌,多与政策面变化有关。比如2006、2007年,受股改政策刺激,引发了大牛市;2007年5月30日,证券印花税突然宣布上调,导致当时市场出现短期暴跌,这也是A股历史上有名的“半夜鸡叫”;此外,A股IPO制度也是时常变化,行情好了新股多如牛毛,行情一旦步入熊市,又出现新股停发的情况。
相比之下,港股的市场化程度显然更高。就新股发行而言,港股市场不论是IPO数量还是发行价格,都由市场说了算:行情好了,新股上市多,融资多;行情走差,不会有停发新股的“行政命令”,新股自然会大面积“破发”,也有拟上市公司主动延后新股发行计划。
此外,港股市场也有“半夜鸡叫”,但这与A股市场不同。由于港股市场国际化、市场化程度很高,因此受欧美股市的影响也非常明显。欧洲三大股市、纽约股市等指数在前一晚的涨跌,往往会对次日恒指的走势产生较大影响。
不过,随着近年来内地公司赴港上市数量越来越多,内地宏观经济、上市公司业绩对港股的影响也开始逐渐增大。从纽约股市来看,2009年以来,道琼斯指数和纳斯达克指数已经走出了连续5年的大牛市,而且新高不断。相比之下,恒生指数表现却要弱一些。于是,有业内人士指出,正是由于A股市场对港股的影响开始增大,导致近年来恒指的走势既没有道指和恒指那么强,也没有沪指那么弱。
指数结构存差异
关于为何A股市场更弱,港股表现更强的讨论,实际上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其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沪港指数结构差异的问题。
就上证指数或者沪深300指数而言,权重最大的主要是金融地产。而恒生指数是以香港股市50家上市公司为成分股样本,以其发行量为权数的加权平均股价指数,因此成分股的结构,将直接影响指数的运行。尽管从恒生指数成分股的名单来看,恒指成分股也不乏汇丰控股、工行、建行等大盘金融股,但一些非传统行业的蓝筹股,已开始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例如,腾讯控股目前总市值高达1.2万亿港元,截至上周五收盘,排列第二;博彩行业的金沙中国有限公司,食品行业的中国旺旺、康师傅控股和蒙牛乳业,都在恒指成分股中占有一席之地。
业内人士指出,相对上证综指代表的是所有沪市公司,恒生指数更能代表优质上市公司的股价表现。而随着新经济上市公司影响力越来越大,未来还将有更多的优质公司调入恒指成分股中,这将对恒指的上升起到新的推动力。今年5月,《每日经济新闻》曾经做过一次模拟测算,以2013年末沪深300指数自由流通市值5.19万亿元为参考,腾讯和百度自由流通市值约占此流通市值的13.3%。粗略计算,以(腾讯和百度作为股指2013年末的指数-基期指数)*13.3%,那么这两只个股若在A股上市,可能会给沪深300指数带来326点上涨贡献。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