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商业化前景:数百富人已预定9.5-20万美元机票
私营的太空
3,2,1……火箭发射了。10秒后,火箭爆炸了。
这一次照亮天空并非火箭的尾焰,而是一团爆炸的大火球。埃德·恩西纳在三英里外的偏僻处目睹这一经过。恩西纳是一名媒体记者,他回忆说,“轰”的一声爆炸声音极大,然后感觉脚下都颤动了起来。随即,发射台旁长满灌木丛的沼泽地近100码的区域全笼罩在火海之中。
戴美蒂娅·塞拉,也是一名现场的参观者,她在一个吊桥上目睹了整个过程。她回想称,当时宇航局观展台挤满了人,火箭升空时,有一种动人心魄的美丽,紧接着是一片混乱,傍晚的夜空一片火光。“约30秒后,“轰轰”的声响向我们袭来,可以肯定,火箭爆炸了。”
当地时间10月28日傍晚,轨道科学公司的“天鹅座”货运飞船在大西洋沿岸的瓦罗普斯飞行研究所发射升空。该飞船原计划向国际空间站运送约5000磅的补给和实验材料。谁都没料到,火箭升空后不到10秒,就发生了爆炸。
祸不单行。就在四天后,也就是11月1日,类似的事故再一次发生。英国维珍银河公司用于搭载旅客进入太空旅行的“太空船2号”商业载人飞船在测试期间发生爆炸,两名飞行员一死一伤,太空船残骸四散。
短短一周内,两起私营商业航天器爆炸,美国迫不及待进行的私营化太空,戛然而止。而就在美国商业航天公司的火箭爆炸、飞船坠地之时,中俄的探月飞船和洲际导弹正高奏凯歌,印度的探测器已经在火星探险一月有余。
太空探索,这个高大上的领域,到底走私营的路子,还是走国家的路子?私营体制与举国体制,一边是一笔牵动命脉的生意,一边是国家民族的梦想,哪一个更长远?
亚轨道卡位赛
火箭和空间站的私有化,正在前所未有地将太空轨道向企业甚至普通人开放。这种亚轨道上争相卡位,来源于技术的进步,更源于唾手可得的利益:商业载人运输
数年前,就有分析认为,维珍银河的“太空船二号”并不安全,但维珍银河看上去忽略了这些警告。
“我必须抱歉地说,这次爆炸一点也不令人意外,这样的结果是预料之中的,试飞风险之大无异于俄罗斯轮盘赌。”国际太空安全促进会火箭推进器首席专家卡罗琳·坎贝尔称。
如今,各个国家和私营公司都在亚轨道上争相卡位,火箭和空间站的私有化正在前所未有地将太空轨道向企业甚至普通人开放。只要有足够的资金,如今的私企就可以越过政治门槛和经济风险来建立自己的太空计划,比如提供空间站住宿预订,或者在太空载运各种货物或者仪器。
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一直在利用自己的雄厚资源来推动该进程。特别是NASA的商业太空载人计划,与波音公司、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和塞拉内华达公司等商业太空载运公司合作,已经让屡经迭代的私人太空技术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提高商业载人运输能力。
轨道科学公司高级项目经理里克·汤普森向《国际金融报》透露,在爆炸事件发生后,轨道科学公司迅速成立了事故小组,负责配合NASA和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D进行现场勘探与事故调查,同时也会进一步计算此次事故对公司造成的经济损失。“但是,公司的日常工作没有受到任何影响”。
除了引人瞩目的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其他的私营航天公司也进行着自己的太空计划。行星资源公司是一家旨在开采小行星资源、进行太空探索的私营公司。他们计划在未来十余年间发射探测器寻找适合小行星,开采小行星上的自然资源,最后将所开采的原料对外出售。
为了避免垄断,NASA同时推进了多个商业客运开发项目,数年后多种载人飞船将应运而生,在众多竞争对手的压力下,太空探索技术公司也没有店大欺客、坐地起价的本钱。
而同样作为航天大国的俄罗斯也逐渐放开手脚,推动私营航天的发展。
俄罗斯私营的Dauria航空航天公司于2012年宣布,其自主研发的第一颗地球卫星DX1将于2013年发射升空。这将打破俄罗斯私营公司没有建造和发射卫星的先例。
除了DX1系列卫星,俄罗斯的其他私营卫星也在紧锣密鼓地安排着,Dauria航空航天公司的第二颗卫星DRE已在2012年底开始设计,未来该公司计划将由多颗DRE卫星组成的星座来提供太空图像的服务。
此外,在俄罗斯联邦航天局的支持下,俄国轨道科技公司和能源火箭公司近日宣布将建商业空间站,航天员最多可达7人,由俄罗斯“联盟”号和“进步”号货运飞船,以及其他商用交通工具提供服务,空间站预计将在2015年或2016年发射升空。
私营摆脱俄罗斯
商业化是美俄关系冷淡后的政治化结果。尤其是在乌克兰危机后,俄罗斯甚至一度威胁拒绝为美国提供运载火箭,这让航空强国不得不寻找私营的伙伴
对急于摆脱“俄罗斯依赖症”的美国航天局来说,这次失败无疑会引来对航天运输私营化过快的担忧。
就在美国火箭10月28日爆炸后不久,俄罗斯联邦航天署官员阿列克谢·克拉斯诺夫就主动表示,如果美国需要运送紧急货物,俄方愿意提供帮助。克拉斯诺夫对外表示:“如果美方提出任何借用我方飞船向国际空间站运送紧急物资的请求,我们会加以满足。”按克拉斯诺夫的说法,美国航天局还没有提出类似请求。
美国当然不愿就范,美国航天局国际空间站项目主管迈克?苏弗雷迪尼回应称,空间站内的物资储备还够6名宇航员撑好几个月,这次发射事故暂时不会影响他们的正常生活。“空间站物资充足,宇航员们有食物、水和其他必需品,足够坚持到明年。我认为,即便没有其他飞船出现,我们也能撑到明年3月。”
自2011年美国航天飞机全部退役后,美国这个航天强国向国际空间站运送人员就不得不依靠俄罗斯的载人飞船,俄罗斯联盟号太空飞船是现在搭载宇航员往返国际空间站的惟一工具。美国至今仍依赖俄罗斯向国际空间站运送宇航员,并不得不为每张“联盟”号载人飞船的“船票”支付近7100万美元的高昂费用。
对此,美国航天局给出的解决方案就是商业化,让私营公司来发展相关运输载具,并实施发射任务。在美国航天局的支持下,以轨道科学公司与太空探索技术公司为代表的美国航天私企迅速崛起,目前这两家企业已经开始为国际空间站运送物资,此外还有一些美国企业正在开发载人航天器。按照美国航天局的时间表,把美国宇航员送上太空的发射任务将于2017年重归美国本土。
今年早些时候,美俄航天合作关系因乌克兰危机持续紧张,俄罗斯副总理德米特里·罗戈津公开表示,俄罗斯将拒绝美国此前提出2020年后继续维持国际空间站运行的提议。美国原希望以此弥补其载人航天器断档造成的影响。罗戈津在新闻发布会上说:“美国把一切都政治化,我们对继续与美国这样不可靠的伙伴发展高科技项目深感担忧。”
罗戈津略带挑衅地“威胁”美国,称美国对俄制裁会给国际空间站的美国籍宇航员带来危险。他说,国际空间站的俄罗斯部分“可以独立存在”,而“美国部分离开俄罗斯部分后不能单独运行”。他还在社交媒体上对美国不顾俄方告诫,仍坚持制裁俄罗斯航天工业表示愤慨,建议美国“用蹦床将宇航员送往国际空间站”。
美国航空航天系统工程师大卫·赖特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如果俄罗斯想要在此时“趁火打劫”,那就太不了解美国了。“你可以说,有的公司出于对预算的考虑,购买廉价的部件用于航空行动是美国自作自受,但是我不认为俄国佬需要来为美国操心,相反他们自己的问题更多。”
土豪产业如何节俭
问题是,地主也没有余粮。无论是给轨道科学公司19亿美元的价钱承载8次货运飞行,还是给太空探索技术公司16亿美元12次太空补给,都只是过去成本的一半甚至1/4,NASA的节俭,为两次事故埋下伏笔
随着美国最后一艘航天飞机退役,NASA将前往国际空间站的航天业务外包,而航天商业化的目的本是节省预算。
NASA把货运业务签给了国内两家私营企业——轨道科学公司和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前者以19亿美元的价钱承载8次货运飞行,后者的合同则是16亿美元12次太空补给。截至目前,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已经完成了4次补给任务,而轨道科学公司则是在近日的第三次任务执行时发生了爆炸。
早在2012年10月7日和2013年3月1日,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就利用自行研发的龙飞船和猎鹰九号运载火箭,顺利完成了两次国际空间站的补给任务。正是由于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开发的可部分重复利用火箭大大地降低了发射成本,所以能够拿到如此大笔的订单。据《国际金融报》记者了解,猎鹰9号火箭的标准发射费用仅为5400万美元,发射成本仅需过去的一半甚至1/4。
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成功发射证明了私营航天确实能够有效降低成本,从而在航天市场上能拥有一席之地。究其原因,在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总裁埃隆·穆斯克看来,现有各国航天机构深受官僚主义繁文缛节的束缚,造成航天发射费用居高不下。他认为更灵活的商业公司开展航天活动,可以大幅度降低航天发射费用。
但显然,大量的成本压缩,势必提高风险系数。
对于10月28日的火箭爆炸原因,目前NASA仍在进行调查,但多家美国媒体认为,问题出在俄罗斯提供的NK-33发动机上,并表示爆炸的火箭是一种基于美俄两国技术的“低成本火箭”,其使用的发动机是苏联解体后初期以极其低廉的价格与俄罗斯联合研制的。
对于采购这种火箭进行飞行任务,轨道科学公司的竞争对手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CEO埃隆·穆斯克曾有过极为严厉的指责。在本次安塔瑞斯火箭发射爆炸后,美媒体挖出了马斯克在2012年一次专访中的吐槽,他说轨道科学公司的火箭“就像一个笑话”,因为“安塔瑞斯”号火箭引擎实际上是改造和翻新自上世纪60年代的苏联产品。
据美国官方估计,包括太空旅行在内的商业航天产业规模超过2000亿美元。近年来,国际知名网络付款公司Paypal创办人埃隆·穆斯克、亚马逊网站创始人杰夫·贝索斯等商界名流,都纷纷涉足商业航天。
“许多硅谷神童投身航天领域,我忧虑他们会把科技公司先推出一种产品,然后再逐步修补的态度也带过来。”著有畅销书《太空和美国想象》的美利坚大学太空政策专家霍沃德·麦克迪以调侃的口吻说:“你可以拿这种态度做手机、智能手机、电脑程序,但我不确定能否拿它来开发太空飞船。”
麦克迪表示,私营企业批评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管理还处在上世纪90年代,宣称它们有本事借助“精益管理”使航天项目变得“更好、更快、更便宜”,但“太空项目更像在悬崖边上干活”,“不能给失误留下任何空间,否则就如同让不合格的飞行员驾驶飞机”。
打造“太空的士”
商业化太空的前景十分诱人,据悉,全球已经有数百个富人预订了太空旅行的机票,价格从9.5万美元到20万美元不等
实际上早在上世纪80年代,美国政府就规划扶持美国企业进入常规航天领域。早在1984年,时任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就签署了《商业太空发射法案》允许政府给私营企业支付报酬,让后者提供地外货运发射服务。
当时私营企业的科技研发水平和整体实力与今天有很大差距,只有波音、洛克希德·马丁等大公司能够参与航天飞机等载人航天项目。经过NASA数十年的积累,以及冷战结束后俄罗斯航天基础的扩散,航天开发对于普通商业公司终于不再是高不可攀的方向。
1991年,轨道科学公司和NASA签下了价值8000万美元的订单,用该公司的“飞马座”火箭——也是第一枚由私营企业打造的太空发射火箭——为NASA发射小型货物上近地轨道。而在商业化推广的同时,美国也在撤销耗资庞大的太空机器。2011年NASA彻底停掉了航天飞机的发射任务。
在此之前,美国所有的太空发射都由NASA一家垄断。自美国航天飞机退役后,航天局由于经费紧张,一直为钱所困。太空探索面临萎缩,大批项目被削减。捉襟见肘的窘迫甚至让曾激发无数人科学热情的喷气推进实验室,不得不为开放日活动的经费而发起松饼捐赠活动,有工程师戏称“美国太空探索如今要靠松饼了”。
不过,一旦太空旅行实现商业化,不仅可能带来一个无比诱人的旅游新高潮,而且也能解决美国航空领域的资金尴尬。据估计,这个市场的规模到2021年可能会达到7亿美元。现在,全球已经有数百个富人预订了太空旅行的机票,价格从9.5万美元到20万美元不等。
然而,外界对于航天商业化也有反对之声,首当其冲的便是NASA前任局长格里芬,老局长表示商业载人航天还不成熟,并且认为奥巴马断送NASA经营数十年的载人航天能力,转向商业载人航天项目的做法是愚蠢的。
但美国航天商业化已是大势所趋,并且步伐很大。2014年9月NASA与波音和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签订了一笔远超预期的大合同,总价值高达68亿美元。今后,一旦两家公司的飞船通过NASA的检测,每家公司最多可以安排6架飞船前往宇宙空间站。
NASA希望借此加大政府对私人企业的投资,以激发商业航天工业的发展。NASA的官员说,除了NASA外,其他国家政府、科学家和超级富翁们也可以通过购买飞船票飞往太空。
奥巴马虽然取消了航天飞机项目,但他发出了一个新的信号:鼓励美国宇航局和私有公司合作,开发新的“太空的士”。目前,美国宇航天局和国会正在极力推动更多私营企业分担政府的负担,NASA去年就向这些公司提供了5000万美元的资助。
如何进入航天领域
穆斯克是美国太空创业者的典型代表,更是传统的美国商业文化的典型代表,在美国人看来,私营企业运转效率高,能够节约成本。政府在外包过程当中可以通过竞标实现最优选择
自从2011年7月航天飞机“亚特兰蒂斯”执行了最后一次飞行任务之后,美国再也找不到可以向国际空间站运送货物和人员的飞船,不得已只得租用俄罗斯“联盟号”飞船。而它的载人飞行每次每人需要花费6000万美元。
2002年,太空探索技术公司总裁穆斯克带着自己的一亿美元和一票热血工程师成立了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在美国政府对私人航天的技术开放政策和小额支持性订单的帮助下,太空探索技术公司逐渐成长起来。
2012年5月22日,“猎鹰9号”运载火箭顺利升空并将“龙船号”货运飞船送上340公里高度的太空轨道。“猎鹰9号”顺利将“龙船号”飞船送上轨道,不仅为美国宇航工业节省了大量成本,也为它挣回了面子。最重要的是,太空探索技术公司是一个用私人资本建立起来的企业。它的成功标志着私营资本正式进入宇航工业,并取得初步结果。
当时,穆斯克甚至在公司网页上写了一篇题为《为什么我们能够击败中国》的文章,他很高兴美国公司打败了以廉价著称的中国公司。作为过于自信的结果,“猎鹰9号”因各种故障3次推迟发射,第四次才得以成功。
穆斯克是个典型的美国创业者,进入斯坦福大学攻读学位的第二天就退学,然后创立了网络支付公司Paypal。他成为亿万富翁之后转而投向私营航天事业。现在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市值大约在13亿美元,2/3属于穆斯克,其余部分则来自一家投资基金和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入股的一家技术公司。
太空探索技术公司2005年仅有员工160人,如今这个数字早已超过1000人。2006年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开始获得NASA的合同,现在已经有3个运载火箭发动机系列在研发当中。它还雄心勃勃地计划在2015年实现载人航天,并在远期实现人类登陆火星。
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初步成功带有明显的美国商业文化特征。美国商业体制的一大特点是没有国有企业。各种政府投资项目基本上都会外包给私营企业。在美国人看来,私营企业运转效率高,能够节约成本。政府在外包过程当中可以通过竞标实现最优选择。
事实上,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在项目运作当中的确达到了政府项目的要求。它的发射场地租用了国家航天航空局的卡纳维拉尔角发射场和范登堡空军基地发射场;它使用的火箭燃料不是昂贵而先进的固体燃料,而是传统的液氧燃料。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在可能的情况下尽可能使用了成熟的技术设备。这一切都有效地帮助太空探索技术公司降低了制造和发射成本。
美私航背后的金主
太空遨游,对于普通人只是个梦想,对富豪而言,则触手可及,代价只是一张价格不菲的船票而言。也许只是一个偏执的爱好,但这群金主确实有可能改变太空的格局
做电子商务、造跑车,拍电影的,都在攒钱为了成立一家太空公司,好搭乘自己造的火箭移民火星退休养老。太空探索技术公司不是惟一敢于自研载人火箭的公司,在私营航天业,多的是天马行空的疯狂角色。
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竞争对手——毕格罗宇航公司,老板罗伯特·毕格罗,他的疯狂程度也不落人后。他不但是航天公司老板,同时也是连锁酒店大亨。这个在赌城拉斯维加斯长大的宇航公司老板,在宇航事业上的投入比穆斯克有过之而无不及。他曾多次表示,准备到2015年资助约5亿美元,毕格罗的主要目标更带商业性质,他的公司目前的主力项目是一系列空间站组件,目的是未来为付费会员提供服务。毕格罗的终极理想——把自己的旅馆连锁店开到太空去。
2007年愚人节前夕,网上流传开毕格罗宇航将发射世界首个太空旅馆的消息,经证实是毕格罗为自己的太空计划做的一次成功的营销。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对毕格罗宇航,赌城大亨对硅谷贵族,登陆火星对太空旅馆,两家私营航天佼佼者像宿命的对手一样。
世界上永远不缺疯狂富翁们,只要有钱,总能实现一些旁人看来不贴边际的梦想。比如丹尼斯·蒂托,这位美国百万富翁为了圆自己的太空梦,不惜于2001年出资2000万美元,搭乘俄罗斯联盟号飞船赴国际空间站进行了一趟八天的太空之旅,成为人类第一个商业太空游客。
虽然“疯子富翁”不少,但国际空间站的承载能力非常有限,太空游客频繁造访也会严重干扰国际空间站的正常人员轮换,美俄当年就蒂托上太空的问题闹得很不愉快。继蒂托后,总共有7名富豪登上太空,更多人准备尝试,足以证明商业太空旅行有很大市场潜力,足以让有远见的商人们放手一搏。
而在民间的商业太空旅行领域,没有人能否认查尔斯·布兰森爵士和他的维珍银河公司取得的进展。查尔斯·布兰森爵士拥有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涉足从化妆品、移动电信到轨道交通和廉价航空的广泛事业。2004年,布兰森创立了维珍银河公司,目标是为顾客提供亚轨道商业太空飞行。布兰森本人也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疯子”,他曾因为和朋友打赌输了,依从约定穿上维珍航空公司空乘女服务员制服,化上大浓妆,在自家的航班上服务了一回,惹得朋友哈哈大笑。从流传在网络上的照片看,布兰森对于当一日“空姐”感到非常享受,倒是把飞机上的乘客吓得够呛。
美国模式难以复制
中国的太空探险,能否也走一条私营体制?分析认为,现在还不可能。美国模式目前的成功建立在三个重要基础之上:首先,美国的航天工业十分发达,有足够的人才储备以支撑多个航天公司彼此之间的竞争;其次,美国的商业运营手段足够成熟,能够在没有国家干预的情况下实现精密的项目管理;第三,火箭发射是一个涉及到从陀螺仪生产到液氧燃料加注的复杂工业链,从研制到生产再到发射成功,需要多方面不同机构的配合与互信。中国的航天工业仍有很多技术问题需要赶超,且人才管理以及机构配合方面长期依靠强力部门的行政手段,尚未实现市场化。
据了解,早在1996年,美国就已牵手私营企业拓展太空事业。美国航空航天业的两大巨头波音和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各出资50%组建了“联合太空联盟”,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把数十个项目交给这一私营公司,合作延续至今。根据合同,这家公司负责航天飞机的日常操作与维护及宇航员的训练等工作,而美国宇航局只是在关键环节上予以监督。
“私营企业大多效率比较高,‘船小好调头’,而且私营企业要生存就得关注成本,因此在同样技术水平下,私营企业的产品,比如某些电子元器件,会更便宜。”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魏法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此解释私营企业参与航天事业的优势。
事实上,成本正是美国航天对私营企业开放的重要原因。上世纪90年代,随着美国国家战略重点发生转移,以及政府财政面临紧缩压力,NASA预算也愈发紧张。在此背景下,克林顿政府倡导美国宇航局把私营化作为工作重点,希望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控制预算。
而在现阶段,由于美国只能依靠价格高昂的俄罗斯航天器向国际空间站运送宇航员,因此奥巴马政府也鼓励私营公司加入到商业太空飞行的行列,并希望私营公司能尽快承担把宇航员送往国际空间站的任务。
如今,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维珍银河公司都已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美国航天私营化典范。此外,西门子也与美国宇航局有40多年的合作,从国际空间站、哈勃望远镜,到探测各大行星,包括机遇号等,可以称得上全面参与了美国的航天时代。
据《国际金融报》记者了解,其实中国在航天私营化上也已作出了一些尝试。早在2002年,西安恒达公司就参与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研制工作,提供了微波测试天线及微波元器件,成为神舟五号飞船的“重要研制配套单位”。
不过,从目前发展情况看,中国私营企业进入航天领域的门槛依然很高。当然,虽然中国航天事业目前完全由国家掌控和运作,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私营航天在中国无从谈起。
对此,工程力学研究人员、果壳达人“SpaceXploration”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坦言,私营航天在中国的发展将会十分缓慢,未来几十年中国的航天事业还是会在国家的主导下进行。“如果中国航天会在近几年转型的话,可能会走‘国有企业支持下的商业航天’到‘国有资本主导、允许私人资本进入的商业航天’最后到‘国家监管之下的私营航天’这条道路。在现有体制下,不可能立即实现跨越式转型。”
(严言)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