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倍暴利
2015年春节前后,于海滨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1月8日,沪市股指下跌2.39%.随后近两个月的时间里,大盘一直在3500点以下徘徊。于海滨出现了判断失误。此前,他认为“中字头”大盘股行情将会持续,相继通过融资融券方式买入中联重科。3月,大盘再次高涨,突破3500点,随后一路攀升至4500点。创业板暴涨成魔,妖股频出。新股暴风科技在两个月之内疯涨30倍,
随着股市再次火热,互联网、信息、环保等行业创业板股票迅速拉升,成为两市明星。于海滨开始调整选股方向,把目标定位于前期滞涨的创业板成长股。
3月底,他以融资融券方式买入乐视网,成本为94.3元,随后连续8次加仓。4月16日之后,乐视网股价开始持续上涨,最高价格达到179.03元(除权前)。到5月22日,他的乐视网股票浮盈95.23万元,增幅为77.36%.此前,他还以低价买入万达院线等创业板股票。5月13日下午,万达院线宣布临时停牌。于海滨有些后悔,他在当天上午卖出手中所有的万达院线股票,尽管如此,他两个月间的盈利仍超过150%。目前,他持有的股票市值超过220万元,扣除“高利贷”本息等成本,浮盈超过120万元,而在去年2月,他只有2万元。通过大胆借助多重杠杆,他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让自己的财富增长了60倍。
和于海滨一样,徐云是这次牛市中的另一个散户赢家,从去年10月至今,她的资产增长了120%.徐云2005年大学毕业。在学校时,因为学经济学,身边同学又多炒股,她也进入了股市,经历了上一轮牛市。不过,因为刚从学校出来,收入有限,很多年里只是小打小闹。2010年以后,她逐渐有了一些积蓄,开始投入更多的资金到股票账户里。
她称自己是一个股票投机者,一直在投机政策。“我只选择有政策支持的股票。”她每天看新闻联播和财经新闻。每一项经济政策出台之后,她都会研究相关的行业,花费大量时间阅读行业里各家公司的财务报表、新闻、公告等信息,从中挑出质地优良、具有高成长性的上市公司。2014年下半年,多项证券市场改革政策出台之后,徐云筛选数天,最后购买了2万股券商股持续上涨一个多月,广发证券股价翻了一番,徐云持有的2万股股票市值接近50万元。实际上,她自进入股市以来,购买每一只股票最后盈利都在30%以上,从来没有亏损过。
唯一一次意外,出现在这次牛市里。牛市行情启动之后,徐云购买了两会”,以至没能及时选股、建仓,错失很多机会。倒是她的“小徒弟”赚得更多。徐云是朋友、同事心中的“股神”。他们大多跟着她买股票。在这轮牛市里,她的一名下属甚至赚得比她还多。“她什么都不懂,只是跟着我买,但拿得比我久。”徐云介绍。
敢死队
不论是徐云,还是于海滨,他们选择股票,都是基于上市公司的价值做出判断,有意识地去辨别公司是否有好的发展前途,做中长线投资。就像他们推崇的巴菲特一样。还有一群人则截然相反,他们并不在乎公司的未来价值,仅仅从股票交易的技术层面分析,今天买,明天卖,做彻底的投机客。陈浦正是这样的投机客。
“抱歉,刚从山里回到镇上,这才有信号。”陈浦已经在贵州遵义山区停留了数天,收集贫困学生的真实信息,资助他们至大学毕业。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的这轮牛市中,他的资产增长了4倍,一年交给国家的印花税高达数千万元。在过去的6年多时间里,他借助股市让自己的资产每年至少翻一倍。
2008年以前,陈浦从来没有接触过股票。他曾经在北京的一所大学读新闻专业。他不喜欢朝九晚五的工作,2007年毕业后,回了福建老家,玩了大半年。他生长于福建省三明市,后来全家定居于莆田市。这是一座以制鞋业闻名于世的城市,当地人乐于过着安逸的生活。陈浦的父母也没有工作,自己做点小生意。
那个时候,他的父亲有一个股票账户,但经营并不理想。他的父亲是在2007年“5.30事件”爆发前几天开的户,随后便遇到股市暴跌。之后大盘重整,上涨到6100多点,但他也几乎没赚到钱。2007牛市结束后,这个账户便一直被套牢,到2008年5月,几乎折损一半。
陈浦在这时接手了父亲的股票账户,改了密码,自己操作。账户里的资金还剩50万元,这些钱当初主要借自于一项工程的滞留款。“那时候我也不懂,乱炒,可能今天买明天卖,要么一个股票拿一个月。”半年不到,他把这个账户折腾得只剩下20万元左右。
这个时候,他到广东一家财经媒体找了一份工作,做股票数据分析。单位买了一款名为TopView的数据分析软件,可以观察每只股票的进货、出货信息。“不管是上海营业部的数据,还是深圳的,过两天都能看到,这让我了解了游资的行为。”他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研究各种股票交易数据和新闻信息、公告等。一名同事回忆,他那时白天、晚上都盯着股票软件,常常不修边幅,甚至忘了吃饭。他还经常泡在各种股票论坛里,去得较多的是一个名为“淘股吧”的网站。“这应该是全中国水平最高的论坛了,里面追涨停的比较多,我可能受到这个影响。”他回忆。
2009年,陈浦在股市挣扎大半年后,逐渐形成自己的操作风格。这一年,他开始追涨停板,每天开盘后第一件事便是寻找可能涨停的强势股票,一旦股票涨幅到9%以上,配合大盘,在即将涨停的一瞬间,便选择买入。第二天,股票常常会继续走高,他便选择一个高点卖出,迅速离场,绝不留恋,通过短线操作,追求最大收益。这种操作高收益,高风险,他称自己是“敢死队”。
“中国股市是有个bug(漏洞),它(每天)最多涨10%,但很多股票其实可以涨更多,如果资金收货坚决,第二天还会冲高。”陈浦介绍,他只是在学习别人的经验。据了解,追涨停板是很多超级散户常用战术。早在2002年,浙江宁波解放南路的天一证券和银河证券营业部等游资,便以此战术博得巨大回报,并名震一时,所谓“艺高胆大”,被外界称为“宁波涨停板敢死队”。
2009年4月13日,墨西哥发现第一例猪流感(后定名为“甲型H1N1”)患者,随后这一病毒席卷全球。这一年,中国内地确诊甲型H1N1患者126人。抗流感药物“达菲(磷酸奥司他韦胶囊)”风靡一时。广西上市公司期货,很快爆仓,亏掉了大部分钱。他辞掉工作,从银行贷款100万元,开始把自己定位为一名职业股民。这之后几年,尽管处在熊市,但他通过追涨停板,资金每年至少翻一倍。到2013年,他的资产突破1000万元。2014年10月牛市开始时,他已经积累了近3000万资金。在这一轮的牛市中,他操作成功率更高。“在熊市时追涨停板成功率可一般在60%至70%之间,在这次牛市里做到了80%.”他介绍,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还是看天赋吧,有些人很努力但他做不好。”
资产过了千万之后,陈浦的操作风格变得稳健了些。他除了追涨停板,也开始买“半路板”股票,没有涨停便选择下单,甚至选择一些中长线股票,然后给自己放假。2010年,他辞职的时候,几乎身无分文,还有负债。那时他的目标是努力赚足100万元,“解决温饱”,所以做股票“哪有风险去哪里”。“赚了1000万,觉得也挺好,根本没想到会这么快,以前觉得四五十岁能做到1000万就不错。”
陈浦的心态渐渐变了,不再激进,他说自己没什么远大目标。他不再那么着急赚钱,从前年开始,他每年在股票翻了一倍后,都会给自己大量时间出去玩,开始享受他热爱的生活。“现在账户里每天的资金变化,对我来说就像是打游戏了。没有了实质的意义。”陈浦的朋友大多是些职业股民,有一个前同事赚了钱之后,一直在做公益,他渐渐也开始跟着做。
最近一段时间,他一直在贵州山区。他认为现在网上的假信息太多,就自己去了解哪些地方最穷。“有的村民带路,直接带到他自己家里去了。”他说自己尽可能准确、详细地收集信息,资助当地成绩好的小孩上学,一直到大学毕业。“钱来得太快,不知道怎么花,在这边反正就回馈一下社会了。”他说。
(应受访者要求,何充、徐云、陈浦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