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频道 > 产业资讯 > 正文

上市公司增持计划进入倒计时

2018年08月08日08:58  来源:中国证券报

5034

  8月7日,华铭智能因实控人张亮实际增持数量不及增持计划1%收到深交所关注函,深交所要求公司说明张亮是否违反了诚实守信原则、增持计划是否存在虚假或误导性陈述。业内人士表示,股价下行期间,不少大股东通过增持或上市公司回购股份的方式来提振投资者信心、维护股价,大部分大股东和上市公司都能完成承诺,但也有在实际执行出现承诺缩水、延期甚至爽约的情况,并因此遭到监管问询。

  增持计划缩水99% 

  华铭智能公告称,深交所关注到,公司实控人、董事长张亮实际增持数量不及承诺增持数上限的1%,与增持计划存在较大差异。对此,深交所要求公司说明张亮实际仅增持0.01%的具体原因,是否与增持目的、增持计划相违背;核实说明张亮出具增持计划时,是否进行了履行能力和可行性分析;张亮是否违反了诚实守信原则,增持计划是否存在虚假或误导性陈述,是否存在炒作股价的情形,是否损害中小投资者利益。

  梳理公告发现,今年2月,华铭智能控股股东、实控人、董事长张亮称,基于对公司未来持续稳定发展的信心以及对公司价值的认可,同时为提升投资者信心,维护中小股东利益,拟自2月2日起6个月内择机增持不超过275.52万股股份,不超过公司总股本2%。

  8月3日晚,华铭智能公告称,张亮增持计划已实施完毕,2月2日至8月2日期间,张亮累计增持2万股,占公司总股本0.01%,增持均价为27.89元/股,交易时间为5月8日。

  从增持数量来看,张亮实际增持股份数量不及承诺增持数上限的1%。值得注意的是,在增持计划发布后的第四个交易日即2月7日,华铭智能股价出现止跌上涨行情,并在4月19日达到股价最高点33.60元/股,是2月6日收盘价的两倍多。由此可见,公司实控人张亮为“提升投资者信心”而打出的“增持计划牌”已初见成效。

  5月9日晚,公司公告了张亮的后续增持计划情况,张亮表示,将根据资本市场情况,通过证监会和深交所系统允许的方式继续实施承诺的增持计划,包括但不限于集中竞价、大宗交易或其他法律法规允许的方式。

  不过,在接下来的三个月里,张亮并未实施继续增持。华铭智能后续的股价出现震荡下行趋势,相比4月19日出现的股价最高点,华铭智能的股价又跌去50%,截至8月7日收盘,公司股价为16.36元/股,以此计算,张亮5月8日增持的2万股目前已浮亏超过40%。

  多公司增持计划进入倒计时 

  Choice数据显示,2018年以来,共有445家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实控人、高管发布增持计划,拟投入资金上限超过300亿元,下限超过180亿元,其中共有18家上市公司公告已经实施完成增持计划。

  大部分公司的增持计划仍然在实施过程中,有115家上市公司的增持计划在8月份到达截止日期,但仍有47家上市公司的增持计划尚未完成。

  例如,加加食品2月4日晚间公告,公司实控人之一杨振拟6个月内以自有及自筹资金,通过集中竞价或大宗交易增持公司股份,增持金额不高于2亿元,且增持比例不超公司总股本的2%。不过此公告后,加加食品很快进入重大资产重组停牌程序,再未公布任何增持进展。

  大连电瓷的多份增持计划将于8月22日到期,距今只剩半月时间,但自增持计划发布的半年时间,大连电瓷的高管们尚未有任何动作。

  2月23日大连电瓷公告称,收到部分董事及高级管理人员的通知,基于对公司未来发展的信心和长期投资价值的认可,同时为增强广大投资者信心,计划自2月23日起6个月内(至8月22日)增持公司股份。

  大连电瓷的增持计划显示,大连电瓷董事长朱冠成计划增持不少于2000万元,不高于6000万元;副董事长、总经理窦刚,副总经理、董秘关欣,副总经理王石以及财务总监石磊计划增持不少于500万元,不高于1000万元;董事朱金华、王永生均拟增持不少于1500万元,不高于3000万元;副总经理钟瑜涛拟增持不少于1000万元,不高于1500万元。

  大连电瓷5月25日还发布公告称,前财务总监石磊由于个人原因辞去公司所有职务,并提交终止履行增持承诺的说明,获得公司董事会临时会议通过,但此后三天,石磊又决定不变更此前的增持承诺。

  部分公司增持计划延期 

  Wind数据显示,2018年以来,拉芳家化、中源协和、藏格控股、天夏智慧、*ST椰岛等近二十家上市公司发布了延期实施增持计划的公告,部分公司增持计划延期的主要原因是恰逢财报披露期,为避免在信息敏感期违规买卖股票,一些公司便申请将原增持计划延期实施。

  但也有业内人士表示,“延期”可能是上市公司试图对增持承诺“耍赖”,为了避免“忽悠式增持”,监管机构应该考虑对忽悠式增持行为形成实质性处罚机制。

  随着监管机构对上市公司增持承诺完成情况关注度的提升,有公司在增持计划终止后又启动增持,比如,迎驾贡酒控股股东迎驾集团2月12日计划6个月内增持不低于2000万元、不超过4000万元的迎驾贡酒股份。6月9日,以“鉴于资本市场的变化及自身其他投资的需求”为由,迎驾集团宣布终止增持。当时,迎驾集团完成增持59.43万股,增持金额881.99万元,不足增持计划金额下限的一半。

  不过,迎驾贡酒8月4日又发布公告称,经过多方论证,控股股东又决定继续履行前期增持承诺,并于原计划增持期完成了增持,7月23日,迎驾集团通过上交所以集中竞价买入方式增持公司股份69.45万股,增持金额1199.64万元。自2018年2月12日至2018年7月30日,迎驾集团累计增持迎驾贡酒128.88万股,占迎驾贡酒总股本比例的0.16%,累计增持总金额约为2081.63万元,终于完成早先公布的增持计划。

文章关键词:上市公司;增持;计划 责编:王永芳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 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持续提升

    两市已有多家公司披露了回购或股东增持方案,彰显了公司和股东对上市公司经营状况、盈利能力和发展前景的坚定信心。上半年上市公司紧密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质量发展实体经济等国家大局,聚焦主业发展和转型升级,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构成了发展进程。

  • 今年来上市公司回购达142亿元 产业资本加速进场

    随着A股市场的持续走低,近一段时间以来,上市公司进行回购或增持的案例正在显著增多。7月10日晚间,美好置业发布预案称,公司拟回购股份,回购金额不超2.4亿元,回购价格不超3元/股。

  • 上市公司股票回购:金额创新高 股价料分化

    自6月中旬上证综指跌破3000点关口以来,A股上市公司纷纷祭出增持、回购、分红等“护盘”大招。其中,股票回购是今年以来上市公司重要“利器”,大手笔回购频现。Wind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共有313家上市公司耗资135亿元回购股票,创历史新高。

  • 上市公司信用违约频发 恐仍有后续

    今年3月以来,上市公司信用违约频发,接连出现债务危机的上市公司及其控股股东在数量上已接近10家,其中不乏盾安控股、凯迪生态等明星企业。

  • 上市公司并购重组须严格监管

    从年报审核中发现,在部分上市公司前期并购重组中,高估值、高商誉、高业绩承诺的“后遗症”开始凸显。这需要多方面提高防范风险意识。证监会需进一步加强对并购重组的监管,严厉打击其中的信息披露违规、内幕交易等行为。

  • 上市公司国有股统一监管体系成型

    国务院国资委、财政部、证监会日前联合发布《上市公司国有股权监督管理办法》(以下简称36号令),与2016年出台的《企业国有资产交易监督管理办法》共同构成了覆盖上市公司国有股权和非上市公司国有产权,较为完整的企业国有资产交易监管制度体系。

  • 河南10家上市公司停牌 停牌时间最长的已近5个月

    3月19日上午,河南主板上市公司龙蟒佰利突然发布停牌消息,称公司拟披露重大事项,公司股票于3月19日开市起临时停牌,待公司通过指定媒体披露相关公告后复牌。河南商报记者查阅了中原特钢去年10月份以来的所有公告,其中,大部分内容是资产重组、停牌、延期复牌的相关信息。

  • 上市公司探索区块链应用场景

    区块链概念不断升温。在此背景下,上市公司积极探索区块链技术应用场景。业内人士表示,区块链技术发展前景良好,但要关注过度炒作带来的风险。应关注主业发展好,且区块链技术能实质提升业绩较大的公司。

  • 114家上市公司一季报业绩预喜

    截至3月11日,沪深两市共有125家上市公司发布了2018年第一季度业绩预告,其中预喜的公司有114家,占比91.2%,预降公司有11家。

  • 上市公司必须接受阳光监督

    长期以来,倡导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倡导建设更透明、更规范的信息披露机制是A股市场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 天价离婚!河南一上市公司董事长拿出5亿分手费

    上市公司股东离婚的代价,往往都是一笔令人咋舌的天价“分手费”,而就在1月19日晚,河南也发生了一场价值5亿的“天价离婚”。2017年1月25日,梦洁股份发布公告,公司实际控制人、董事长姜天武与伍静签署离婚协议,姜天武将1.27亿公司股权分割至伍静名下,当时市值达到10.24亿元。

  • 上市公司业绩承诺进入兑现高峰

    上市公司溢价收购资产,交易对方给予业绩承诺,这是资本市场的惯例,但由于市场环境发生变化,不少业绩承诺爽约,股民又得不到实质性补偿,给二级市场股价带来了影响。

  • 上市公司频现1元甩卖亏损资产

    临近年底,在保壳和避免“戴帽”压力下,ST慧球、*ST沈机、宝馨科技等多家公司1元甩卖亏损资产。

  • 卖“壳”先“净壳” 炒作难为继

    今年以来,上市公司“壳”行情一路下滑,打折出售甚至清仓甩卖的情况频频出现。

  • 上市公司一年1.08万亿元玩理财

    有分析认为,上市公司密集购买理财产品,一方面意味着,上市公司整体是“有钱无处花”,另一方面,这些理财产品偏重于保本类型,有可能加杠杆流向货币市场、债券市场,甚至是股票市场,引发新的监管。

  • 新闻
  • 财经
  • 汽车
  • 体育
  • 娱乐
  • 健康
  • 科技

银行头条

浦发银行专注并购金融 助力中国制造“走出去” 浦发银行专注并购金融 助力中国制造“走出去”

保险头条

中国太保荣获上海金融创新奖多个奖项

股票资讯

财经要闻

网站简介 | 招聘信息 | 会员注册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