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多光伏巨头纷纷倒闭 高新区已不再提光伏

2012-11-05 08:40    来源:大河报

  影响

  “大象”倒下压死很多“蚂蚁”

  仅仅一年时间,曾经风光无限的光伏产业瞬间转入冰冻期。河南省光伏企业被“冻死”、“冻僵”的最直接原因,缘于欧美的“双反”寒流,它使得国内光伏巨头们少有的“同台亮相”。

  今年年初,美国开始对我国出口的光伏产品进行“双反”调查,10月10日,美国商务部做出裁决,中国企业的最终反倾销税率为18.32%~249.96%,反补贴税率14.78%~15.97%。9月6日,欧盟发布针对中国光伏产品的“双反”诉讼正式立案公告。中国光伏电池10%出口到美国,80%出口到欧洲。美欧“双反”不仅针对产品本身,还牵扯到上下游,把路都堵死了,这对中国光伏企业来说就是灭顶之灾。

  作为世界最大的太阳能板制造商无锡尚德电力,受影响最大。目前,该公司负债总额达到35.82亿美元,市值已从上市之初的49.22亿美元跌到如今的1.49亿美元。9月上中旬,该公司收到纽约证交所的退市警告。尚德的遭遇也是河南光伏企业的缩影。

  “大象”倒下的话,会压死很多“蚂蚁”,因为光伏的采购链是很长的。在这众多企业败落的身后,成千上万员工不得不再次创业。记者在10月30日召开的河南省工业经济工作会议上解到,欧美“双反”将阻碍河南光伏产业超过1亿美元的出口。副省长陈雪枫说,煤炭、光伏行业确实遇到了大问题。

  原因

  “大跃进”注定悲剧

  尚德电力从一个无锡小厂发展到全球最大的多晶硅电池组件制造商,在美国上市,可谓风光无限,董事长施正荣更是在2006年成为中国首富。这一成功也催生了中国光伏产业的迅猛发展,引发了这个产业庞大的造富运动。

  2010年以来,是光伏企业的野蛮生长阶段,投资者出手往往惊人。河南煤化集团焦煤公司旗下的合晶科技主产多晶硅,总投资在110亿元左右。2011年2月,被认为是“巩义有史以来投资规模最大、科技含量最高、市场前景最好的项目”恒星科技光伏项目开工。2011年4月,投资25亿元的河南益丰光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000兆瓦太阳能电池片及组件项目,在巩义奠基,巩义已形成较为完整的太阳能光伏产业链。

  以最具代表性的多晶硅生产为例,河南既有中硅高科这样年产能5000吨、居全国第三的企业,也有不少产能达到或超过1000吨的企业。与多晶硅、单晶硅配套的铸锭、圆棒、切片以及太阳能电池制造生产企业也有一大批。

  河南光伏的“大跃进”是惊人的。2008年,安阳仅有一家光伏企业,但2009年被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授予“中国光伏产业示范基地”,2010年12月,还成为“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国际太阳能技术促进转让中心(安阳)光伏产业化与技术研发基地”。此外,郑州、南阳、平顶山、鹤壁、三门峡、济源、焦作、漯河等市地,均有光伏产业园、光伏产业基地等规划。

  光伏产业“钱景”无限,投资是“百舸争流”。强大的利益驱使,使得赚得盆满钵盈的河南民企和有海外背景的人士,从耐材、防盗门、小钢铁、煤矿、玻璃、钢帘线、起重机转身“鲤鱼跳龙门”,光伏产业的增长失去了控制。新进入者的贸然大手笔进场,过度竞争,产品过剩,“双反”寒流袭来,对外出口遇阻,对内价格战惨烈,由于无法通过差异化路线突围,只能是“剩者为王”。

  • [1] [2] [3] 
        
责编:刘鹏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