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玻璃上市18年七度亏损 靠政府补助幸存
政府补助助其扭亏
洛阳玻璃自1994年上市至今已累计亏损13.2亿元。但该公司依然存活于A股市场上没有退市,其中的“辛苦”恐怕只有公司管理层与当地政府最有体会。我们发现,在每次亏损的边缘,公司都依靠财政补贴或变卖资产实现扭亏为盈。
如2012年前三季度洛阳玻璃亏损4159万元,其中营业利润为-4589万元,公司的主营产品浮法玻璃销售已无法为其带来利润。为了避免2012年全年亏损,公司只能寄托于旁门收入。
2013年1月5日,公司公告称,2012年12月28日和31日分别收到洛阳市财政局拆迁补偿款3000万元,以及生产线搬迁损失补偿2970万元,合计5970万元。这两笔资金在2012年年终入账,正好弥补了洛阳玻璃2012年前三季度亏损的4159万元。
其2011年的盈利也是如法炮制。洛阳玻璃2011年营业利润为-8965万元,但最终却盈利1233万元。这得益于2011年公司1.04亿元的营业外收入,其中处置非流动资产利得7964万元,政府给予职工安置费2201万元。
与上述情形类似,2010年公司营业利润为-417万元,净利润却为6078万元,其中营外收入贡献利润7857万元,其中政府补贴便有7492万元。
事实上,除了近三年的扭亏为盈之外,公司已经多次依靠营业外收入扭亏为盈。在1999年与2008年两次濒临退市之时,公司也是依靠上亿元的营业外收入才侥幸得以存活于A股市场上。
现金流枯竭负债高企
大量的营业外收入虽可以救助公司于一时,但却并不能改变公司经营不善的困境。连续多年的营业利润亏损已使得公司现金流陷入枯竭,只能通过贷款度日。截至2012年三季度末,公司资产负债率已高达98%。
据洛阳玻璃三季报显示,公司拥有货币资金2.3亿元,而流动负债就有6.9亿元,再加上非流动负债中的长期借款5.63亿元,公司现金流的困境已显而易见。尽管洛阳玻璃有大量库存商品,但由于经营不善,在其去库存化的同时只会进一步加速公司的业绩亏损。
在货币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公司持续多年赊账经营,且愈发严重。2012年三季度末,其所要支付的应付票据与应付账款已累计达到5亿元,与十年前相比,公司的营业收入不足2012年的80%,但是其应付票据和应付账款却是2002年的两倍。
由于资金短缺,在原材料的购买上,洛阳玻璃早在2011年就已开始不断求助公司控股股东中建材玻璃公司(注:该公司为洛阳玻璃大股东洛阳玻璃集团的控股股东)。2011年~2012年,洛阳玻璃共5次求助于控股股东,请其向供应商代付资金。控股股东共为其代付资金1.03亿元。
但公司2012年三季度与2011年经营现金流净额依然为负值,未能改变资金短缺的窘境。
(付兴)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