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券利率为何走高 通胀预期不是唯一原因

2013-08-16 09:33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导读:7月份CPI数据2.7%比普遍预期的2.8%低,涨幅与上月持平,并非突然出现的利空。7月份的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进口增长等数据好于预期,显示出经济有所企稳。

    7月份以来,受央行表态及放水支持的影响,国内资金市场紧张局面已然缓解,短期拆借、回购利率已接近6月份中上旬的水平。同期的债券市场却节节败退,中长期利率明显上扬。例如,公司债指数从“钱荒”之前(6月中旬)的高点146跌回145。原因比较好理解:不少公司债、企业债的信用评级近期被下调,投资者担心钱收不回来。

  但是,最近连没有信用风险的政府性中长期利率债(如国债等)也出现下跌。不少国债、国开行债的一级市场发行招标利率高于市场预期,且认购低迷。8月13日,10年国债的二级市场收益率更是达到3.93%,为2011年9月中下旬以来的最高点。对此,有央行续发三年期央票影响、近期新债发行量大、7月份物价指数(CPI)涨幅不低、经济数据好于预期等几种解释。其中,央行续发央票是为了对冲到期的旧央票,且发行金额小于到期额105亿元。同期央行还通过7天逆回购投放了110亿元。近期它一直在净投放资金。

  7月份CPI数据2.7%比普遍预期的2.8%低,涨幅与上月持平,并非突然出现的利空。7月份的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进口增长等数据好于预期,显示出经济有所企稳。短期内降准、降息的可能性减少,对利率债构成利空。目前,国内外经济学家、分析师们对未来中国的CPI、GDP(国内生产总值)走势分歧相当之大,而政府的预测值与目标值属于中间派。看空债市者觉得,三五个月后的CPI有望达到3-4%,利率债、信用债都得大跌。与之唱反调的人其实也是悲观者,他们认为,由于经济复苏前景仍不乐观,景气回升还会有反复,产能过剩、PPI下滑、收入及消费增幅降低,所以CPI不具备持续上涨的动力,央行仍然有可能降准、降息。

  笔者倒是认为,近期政府性债券利率的上升原因之一是供需情况变化,不全是宏观经济环境波动所致。我国债券交易主要在银行间市场进行,主要参与者首先是银行,其次是保险(放心保)公司。6月钱荒以来,银行想办法拿到不少高息资金救急,机构大额资金协议价3个月期可以达到9%,6个月6%。30天、40天等短期理财产品收益率也普遍高于4%,7月份时最高达到8%左右。由于这些钱进来的成本比较高,7月份银行人民币存款又同比减少2433亿元,银行增持低息债缺乏动力。

  更何况由于债市反腐、账户清理、行情转差等原因,银行间市场的交投活跃度降低,不少机构都减少了债券投资的资金杠杆放大比例。保险资金投资债券也趋于谨慎。中国债券信息网统计显示,7月险资持债约2万亿元,较6月仅增加了5.73亿元。一些险资人士认为,利率债、高信用债的收益率偏低,在人身险保单2.5%预定利率上限放开的背景下,增加债券与存款之外的投资范围成为当务之急。如果未来银行存款利率上限也放开,对利率上升更会有极大的影响。

责编:王慧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