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券担保 谁能保到底?

2014-07-31 08:17    来源:证券时报

  中国债市零违约已成为历史。今年,债市违约潜在的可能性被“11超日债”点燃后,近期逐渐蔓延至私募债、短融券等,债市刚性兑付迟早会被打破。这一点几乎没什么悬念,只是不知道谁会中头彩而已。

  令人纳闷的是,为何这时债券的担保不起作用了。众所周知,多数发债主体都会寻找担保方,给投资者吃下一颗定心丸,以保证债券顺利发行。通常担保的方式都是无条件不可撤销连带责任的担保,这意味着一旦发行人出现资金紧张、到期偿付存在困难时,至少提供担保的第三方机构能够用现金代偿。

  不过国内担保机构的资质良莠不齐,大致分为两类:一是集团担保或关联企业,二是专业的担保机构。虽受净资本约束,担保机构的担保额有一定上限,但本轮违约的债券担保方存在瑕疵,要么自身难保、要么资不抵债。

  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的原因,一是专业担保机构自身资金并不富裕,为项目做担保的费率甚至比投行还高,只要某单项目出现风险需要代偿,担保方也容易出现资金紧张的情况。二是关联担保通常是互保关系,某一环资金链断裂带来的连锁效应也是相当可怕的。

  加上在经济下行的情况下,实业与金融的联系紧密,由市场环境带来的产品需求变化影响了销售收入和资金回笼,而企业的现金流又左右了偿债能力。

  目前违约压力较重的债券是私募债。这种风险较高的债券品种,正站在突破刚性兑付的风口浪尖上。今年约有30只私募债到期,加上其他未到期私募债的利息,今年私募债需要偿付的现金近50亿,而私募债的担保情况不容乐观。

  比如“13中森债”的担保方中海信达,担保的私募债数量众多,但因多次失信已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再如“12金泰债”的担保方为发行人的实际控制人,但此人负债累累,担保几乎失效。

  面对此困境,如果转而希望政府隐性担保能挽救一切,那就错了。且不说地方政府本身也承担了债务,加上允许个别违约、释放局部风险的呼声高涨,刚性兑付必然打破几乎成为共识,更何况私募债投资人数量有限,政府“兜底”可能性越来越小。所以,不要再天真地认为投资债券一定“本息无损”,眼下的刚性兑付赌不得。

  当然,债权人可以寻求法律途径,向发行人、担保方甚至承销商追责。说到承销商,除非有明显的漏洞,监管部门对承销商是否尽职的认定也是需要不少时间的,否则起诉承销商是最难奏效的办法。

  投资者在债券投资上需要更加谨慎,需要注意是否有提供强有力的担保、评级是否中允等。

责编:赵心瑗
0

相关新闻

更多>>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