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经济:粉丝因过度消费而成上帝
由于把粉丝和消费水平紧密挂钩,今天的“粉丝”一词越来越与底层群众无缘,成为白领的专利品。据说“不花钱的粉丝是没有价值的粉丝”,就是OL(office lady,坐办公室的女性白领)们提出的口号,它充满了赤裸裸的歧视、傲慢和无耻。如果只有大款和中产阶级白领才有做粉丝的资格,这种所谓的粉丝经济堕落的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粉丝崇拜
忘掉生活的无意义
羊城晚报:这种粉丝文化的本质是什么?粉丝文化的背后折射出什么样的大众心理和时代价值观?
陶东风:粉丝文化所折射的价值观和时代心理,或许可以从粉丝文化和宗教文化的比较中获得启示。席尔斯指出:粉丝的情感投射在一定程度上类似宗教,或曰“新宗教”。克里斯·罗杰克对明星文化、粉丝文化与宗教文化进行了有趣的对比研究。他认为,两者的相似处可谓多矣———首先,粉丝和明星的关系是一种单向的情感依赖关系:粉丝将强烈的正面情感投射于名人,并建构了与明星的想象性亲密关系,明星作为想象性资源,为粉丝提供安慰、智慧和快乐。其社会基础,罗杰克认为是普遍的孤独感:明星为那些生活乏味、抑郁不得志的粉丝提供了有力的归属感和承认感。其次,粉丝的崇拜是世俗化的集体欢腾宣泄形式。观赏性体育或流行歌曲演唱会都明显激发了强烈的、带有宗教特性的集体欢腾。等等。
但娱乐崇拜毕竟不同于其它崇拜。商品文化最终都是可以替代的。明星文化也无法产生超越性的价值,因为任何超越的姿态最终都会被商品化过程收编。粉丝文化所激发的热情在商业化工业化时代具有难以摆脱的被操控性,它也因此难以成为真正的归属形式。有人甚至认为,娱乐明星崇拜的后果,是忘掉生活的无意义这个事实。粉丝文化也可能掩盖社会的不公平和伦理正义问题。
还有一点,粉丝文化和名人文化的兴起是现代陌生人社会的产物。在陌生人社会,个体从家庭和社群中抽离,被重置于一个匿名的城市,而城市里的社会关系经常是浮光掠影、断断续续、缺乏稳定性的。粉丝们都从对名人的依恋中找到了慰藉、魅力或兴奋,通过这种依恋,一种富有魅力的与众不同感获得了表达。
(吴小攀)
原标题:粉丝是用来消费的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