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安成书法艺术访谈录

2013-08-19 18:11    来源:

  主持人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刘安成,这位在书法界越来越叫得响的名字,为着自己的爱好、追求、梦想,以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坚强的毅力,数十载如一日,在书法艺术的海洋里,孜孜以求,奋力遨游,取得了斐然成就,从而成就了一名极富潜力的书法家。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刘安成的书法世界,走进他的艺术人生! 

  一、记者:刘主席好!作为一名从事财政工作的公务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您还能在书法艺术领域取得如此出色的成绩,真是不容易。请您给广大观众朋友谈谈这方面的认识和感受?您是如何看待自己的书法生活状态? 

  刘:书法艺术既是寂寞之道,又是可以给人带来无尽乐趣的一门国粹艺术。而我对书法的兴趣,也算是缘于家教吧。小的时候,上过私塾的老父亲喜欢写几笔,我大哥大我十几岁,也经常舞文弄墨。每到春节或逢乡亲们的红白事,都会请他们写写对联什么的,不知不觉间就喜欢上了。但那只是浅层次的兴趣,感觉好玩儿。中学时期,有幸遇到了一位非常有才气的老师刘耕桥,字写得非常漂亮,琴棋书画样样行,对我的影响非常大。但是偏僻的农村条件艰苦,也从来不知道字帖为何物,所以一直处在浅尝辄止的阶段。直到上大学以后的这些年,才真正找到了到学习书法的正确途径,对书法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感觉到书法作为中国的传统艺术,是提升自身人文素质的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对书法的学习确实可以陶冶性情、美化气质、积累知识、丰富人生。可以给人带来无尽的乐趣,也是对生命的一种历练。

  迷恋上书法之后,的确给我带来了很多快乐。在晨曦初露、云淡风轻的清晨,打开窗门,呼吸一下清新的空气,然后操起文宝,对临古帖,体会膜拜先贤的感觉;在青灯幽兰下,万籁俱寂中,沐手焚香,敬录经文,心境平和自然的感觉;偶遇三五道友,品茗清淡、雅集共欢,兴之所至,挥毫泼墨,满纸龙飞凤舞、惊蛇走马的感觉;或偶有心事,无人可诉,写一腔愤懑于案间,早不知何为郁闷和为何郁闷的感觉,该是多么的美妙啊!正应了古人所谓“神怡务闲、时和气润、感惠寻知、纸墨相发、偶然欲书”之书法五合的妙论,何等之惬意,何等之优哉游哉!书法这东西,真的能让人如醉如痴似迷似狂忘乎所以。这种因了挚爱给人带来的生命的丰富和文化的震撼,可以让你的精神和情感升华到一个更高的境界,可以让你对本来很有诱惑力的功名利禄、权力地位不屑一顾,可以让你抛弃一个繁文缛节、分毫不爽的花花世界,可以给你带来不尽的快乐和享受!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源于神圣的书法艺术所呈现出的最潇洒最灵动的自由精神和飘然于儒的滞重、法的森严、道的超迈之外,这种高雅的、超越表象而直指心性的东西,足可以酣畅淋漓地表现人们抑郁的情感、瑰奇的遐想、愉悦的心境、争执的意念、飘逸的沉思、凝重的情志……,还可以展示人们磅礴的情怀、勇猛的精神、生命的活力、坚强的意志、不屈的愤怒、痛苦的呐喊、悲戚的呻吟和悱恻的情愫……

  二、记者:如此说来,书法岂不与醉酒有异曲同工之妙?!

  刘:正是这样。与酒亦然,书不醉人人自醉,与门外人道书中之乐,以“酒到微醺时”最堪理会。说到酒醉,我却是一个先天性过敏的俗人,半杯酒下肚就会头晕脑胀心慌意乱不堪以忍。所以只能在梦中享受饮酒的快乐,只能看古人醉态、读先贤醉诗、听酒朋醉言,每当此时,就心生羡慕,却无法效仿,就只好拿写字当饮酒,清醒地醉着。在人生旅途中,有幸与书法结缘,时时小醉一番,也算是一种无奈的快乐吧!    

  三、记者:请谈谈您对对书法的基本认识?

  刘:书法是和诗歌、绘画、音乐等具有同等地位的艺术品类,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粹,是最美的艺术形式。法国前总统希拉克就称中国书法为“艺中之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城市、一个地区、一个人的文明标志和象征。巍巍中华泱漭于世,成为连绵五千年而从未中断的人类文明的奇迹,这其中文化是主要的支撑。《周易》所言“观乎人文,以化天下”就是文化一词的真正内涵。书法最能集中体现中华文化,汉字承载了华夏文明。鲁迅先生说过,汉字有三美,意美得感心,音美得感耳,形美得感目。书法艺术成为至情至性的艺术,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之根和民族精神之魂。

  四、记者:你认为书法的最高境界应该是什么?

  刘:我们中华民族向来是重人文、尚性情的。那么书法的至高境界就是一种打破物障后的解脱,是道法自然,最终达到创作时物我两忘,完全超越了技法范畴而使心迹自然流露和生发。胸臆、性情、喜怒哀乐和所有与书写者有关的精神和物态都能在不知不觉中在笔端尽情地流淌。这是一种元气淋漓,真宰上诉、心手双畅的状态和境界,岂不快哉!但这一切都必须是在具备传统的书法技法和功力的基础之上,不可以信手涂抹、聚墨成形,否则会失去书法的意义。

  五、记者:你是怎样理解书法作品的风格的?你将自己的书法风格的定位如何?

  刘:说到作品的风格,我以为风格的追求不能刻意而为,它是与书写者的气质、学养、阅历、性格、气度等等直接相关联的。我自己目前仍然处于并且估计会在将来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处于对传统的不断学习和恪守状态,想要形成个人的风格其实是很难的一件事。不过我想随着对传统经典的不断浸淫,会逐渐有自己的风格面貌出现。我本人不但是喜欢二王一路的清新、冲和、飘逸、俊秀,更喜欢宋四家尤其是米芾的潇洒爽健、自然超迈、天真烂漫和激情飞扬。另外,颜真卿、怀素等大家作品中的大气、厚重、沉着、痛快也是我敬仰的风格。清代刘熙载说“书之要,统于‘骨气’二字”。骨气就是堂堂正正、铁骨铮铮、光明磊落、浩然倜傥。我特别尊崇徐悲鸿的名言“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这一直是我做人为书的准则。

  六、记者:书法艺术到了最高境界,就是一种放松,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也可以说是反映了人的生命状态。我想问一下,以您个人的实践,怎样看待这一点?

  刘:我崇尚那种率性、天真的风格,我对书法的审美取向是既要体现厚重的感,又要体现洒脱俊逸。这是我对书法精神的审视和把握。它既能体现书法的时代性,又能体现个性。时代性的特征就是蓬勃昂扬,意气风发,快乐地生活。硬朗而又灵动的作品才堪称典范。同时,我一直非常在意书家的学养,这是我最重的一点,也是我自感才疏学浅、力不从心之处。文字学问溢而为文、为诗、为书、作品透射出文化底蕴,能在精神上获得一种超越。

  七、记者:我们常说,书法是一门艺术,请问书法艺术与写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刘:书法与写字不同:写字讲究实用性,而书法具备艺术性和抒情性。书法作品都是在喜、怒、哀、乐的激情中创造出来的。如王羲之的《兰亭序》创作于极度欢快的环境气氛中,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创作于极度悲伤的情形下,苏东坡的《黄州寒食帖》则是以感官宦抒发个人情感的作品,等等。古人云:“书者抒也。”、“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人…… 必使心忘于笔、手忘于书、心手达情……”这是书法的最高境界。可见,书法相对更具有抽象美。这种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八、记者:就目前我国书法的现状而言,您认为书法艺术将来的发展前景如何?

  刘: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书法已逐渐淡出实用领域而变成了一种纯艺术行为。但我仍然对书法的前景持乐观态度。就拿我省来说,看看现在的书法家队伍和书法爱好者群体,看看每一次有关书法的培训班上趋之若骛的学书者,你足可以看好书法的将来。事实的确如此。当人们在生理和物质的需求得到满足后,精神、心理、文化上的需求就会表现得尤为强烈。只有这样才能够活得有品位、有质量。而艺术恰恰可以满足这一需要:肉体需要依靠粮食维持,心灵则需要艺术滋养。人的物质生活越充分,精神生活的要求就会越强烈。所以作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书法艺术形式会长久存在和发展的。并且随着国家的日益强盛,中国书法更多的会走出国门、影响全世界。

  九、记者:能不能谈一谈您是怎样理解书品和人品的关系?你对自己在这方面有何定位?

  刘:书品在一定意义上可以反映一个人的品格,所谓“字如其人”也就是说的这个道理。老实说,表面上看来我还算是有点平和淡雅之气的人,但是骨子里却是一个敢爱敢恨的人。我就是崇尚这种方圆之道的人格品质。心底无私、与人为善、将心比心、真诚率性。人要有君子之胸怀、容载万物之心,大丈夫有容乃大、坦坦荡荡、光明磊落,能容污纳垢。我最喜欢书写“兰风梅骨”四个字,看起来就很亲切和蔼、平易近人,但骨子里有一种硬朗感。我喜欢恬静幽香的兰花(我曾经专门写了一首歌颂兰草的散文收录于我的书法作品集),也喜欢凝霜傲雪的梅花,侠骨柔肠也是一种美好的境界。书法同样也是这样。在吸收经典的基础上,姿情肆性、一任天然,更便于挥洒心性。很好。

  十、记者:你认为怎样才能将艺术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

  刘:艺无止境。对于书家来说,学习是终生的事,而临摹经典和创作同样重要,也是伴随一生的。我认为学习书法在早期要有一定的悟性和天分、灵气,没有悟性和灵性是搞不了艺术的。光靠下死功夫还真的不一定能得书法三昧;而中期要靠功力,这就是持之以恒的勤奋努力,潜移默化以至于厚积薄发,没有更多的捷径可走;到了后期,更多的是靠境界,靠学养支撑,正所谓“人不同,学则不同”,“心之所攀有多高,艺就有多高”,就怕心攀不上一个新的高度。要努力达到“性灵出万象,风景超常伦”的境界。

  十二、记者:您不仅是书法家,并且是一个兴趣广泛的人,喜欢音乐,歌唱得好,戏唱的不错,还懂乐器,喜欢打球。你觉得这对您的书法有帮助吗?

  刘:应该是有一定的启发。书道如琴道,是书法最高境界。书法和音乐是相通的(实际上书法和运动、舞蹈、美术以至于众多艺术门类都有相通之处),书法里也有音乐、有节奏感。书法和音乐的美,有三种境界:心声合一、物我两忘此乃第一境界;绕梁三日则为第二境界;然大音者,有千古不绝之想,最高境界也。这说明对艺术的追求是有阶段性目标的。真正的大音乃千古不绝之想,苏东坡的大江东去这首诗就是千古不绝之想;《兰亭序》文词美、书法美、意境美,也是大音。  

责编:张开放
0

相关新闻

更多>>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