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许“借新还旧” 2014地方债迎来新气象
上文提到的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也进一步明确,2014年企业债券发行要继续以项目管理为核心,以新型城镇化规划和国家宏观政策为导向,引导债券募集资金投向节能环保、保障性住房、城镇化建设、重大基础设施、扩大收购兼并化解产能过剩等领域,服务经济中心工作。
对此,第一财经日报也表示,有分析称,发改委释放出的信号,意味着城投债违约警报似乎暂时解除,而且用低成本的债券逐渐替换高成本的融资计划缓解政府债务压力,对准市政债背景的城投债也构成利好;与此同时,信托等高成本融资计划似乎离“拐点”越来越近。
“债券市场对于企业的财务数据和资金使用目的的透明度要求比较高,因此通过发行债券将地方债务最缺乏透明性的部分阳光化,尤其是当前有些平台公司持续发行的一些高利短融工具其实是最缺乏数据透明度的,而且也最容易在财务上进行操作,不利于监管机构掌握真实数据。”一名评级机构分析师说。
地方债应如何治理?
而对于饱受诟病的地方债,今后又该怎样治理呢?
人民日报对此报道称,国家审计署近日发布报告称,截至2013年6月底,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负有担保责任及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三项合计约为17.9万亿元,比2010年底审计署统计的10.7万亿元增长了67.3%。尽管该数据低于此前市场普遍预期的20万亿元,但是专家认为,如果不改变当前地方政府“唯GDP”的政绩导向,只管借不管还、盲目举债,地方债仍将存在失控风险。
审计署新闻发言人陈尘肇认为,地方债不断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一些地方领导干部政绩观存在偏差,片面追求经济增长,有较强的投资冲动,盲目举债发展,加之对地方政府及领导干部考核机制缺乏债务管理约束,致使部分地方的政府性债务增长较快。
报道表示,地方政府举债进行建设原本是一种正常现象。然而,一些地方政府不顾自身实际情况,盲目举债大搞建设,只管借却不管还。对此,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认为,“新官不理旧账”、“吃子孙饭”问题较为普遍。由于官员的任期制度,很多官员上任后只顾眼前利益,搞一些短平快、但不可持续的项目,或者通过卖地、举债等,留下一堆烂摊子。“一些地方把好多年后需要用的钱都借了,把好多年后的地也卖了,然后留下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严重的烂摊子,等着后任来收拾。”竹立家说。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