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各地GDP与财政收入延续“西高东低”态势
一季度各地GDP与财政收入增长延续“西高东低”态势。在稳增长、调结构背景下,中西部会不会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未来区域经济格局将如何演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秘书长陈耀表示,今后我国经济的“主战场”将是中西部地区,一般制造业与资源开发会成为中西部经济发展的“主旋律”;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王建认为,东部地区区位优势难以取代,人口的不断积聚以及随之而来的产业升级将使东部地区保持经济主引擎的地位。
两位专家认为,东中西部将呈现“梯度”发展格局。东部地区重点发展金融业和先进制造业;中部地区围绕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中原都市圈等发展,制造业与服务业等配套产业将逐步完备。王建强调,都市圈发展战略有利于产业的合理分布与布局,当人口数量与人均收入确定,市场需求明确,配套产业将应运而生。
中西部投资将发力 东部未来仍是“主引擎”
中国证券报:在各省区市公布的一季度经济数据中,东部地区GDP增速普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中西部地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区域经济呈现“东慢西快”格局,主要原因是什么?
陈耀:一季度“东慢西快”现象是近两年区域经济发展态势的延续。首先这符合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森提到的“倒U型曲线”: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地区发展差异逐步扩大,扩大到一定程度又会逐步缩小。现在有可能进入到一个缩小的区间,这个区间与加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布局的力度是重合的。其次,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期,这些年东部地区由于受自身资源环境的约束、劳动成本的上升、贸易出口等影响,正经历转型升级,必须要向高端产业发展。其中,一部分产业要转移出去,一部分产业就地升级,在这种情况下,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速会有所下降。这种下降,既有客观的因素,也有主观主动调控的因素。
王建:中西部GDP增速高于东部地区,这与我国投资转移、产业结构调整有一定关系。目前中西部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基建投资项目的集中上马,在其发展加速阶段GDP增长自然较快;而东部新的产业升级刚刚起步,并且如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工业化进程已经基本完成,进入服务业为主的发展阶段,这也决定了其GDP增长不会太高。
中国证券报:短期来看,外贸形势并不乐观,这会不会导致二季度东部地区经济增速继续下滑?受益于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提速,中西部投资高增长会不会继续延续?东西部经济发展会不会趋于平衡?
陈耀:短期来看,在外贸低迷之下,东部地区经济还会下降。特别是沿海地区以外向型经济主导,随着欧债危机导致加工行业订单减少,加之汇率风险,经济增长下滑难免。由于中西部地区长期基础设施投资缺口比较大,未来投资重点会更多支持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西南、西北等地区的水利、交通和能源的投入,这会让中西部发展面临机遇。
“西快东慢”的增速状况会持续很长一段时期。首先是中国经济结构上的变化,东部地区转型升级,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其次是扩大内需的变化,由出口导向到扩大内需,靠内需拉动经济。从上述两个方面来看,今后的主战场将会是中西部地区。而中西部地区自身在资源、劳动力方面的优势将在未来的经济增长中更加凸显。
王建:从几轮经济周期来看,“东冷西热”的情况会短暂存在,但不会长期持续下去。中西部在新世纪20年还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基建投资高增长会持续。但由于东西部经济存在传导效应,如果东部经济趋冷,对西部资源开发的需求就会减少。长期来看,未来东部地区仍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引擎。
首先,东部地区的区位优势太过明显。一是靠近海岸线,有利于对外经济交流和发展贸易与吸收投资;二是占有中国主要的平地资源,有利于推动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由于天然禀赋的区位不可能改变,东部地区的优势将长期存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未来人口还会向大城市集聚,这将释放出更多的需求,也意味着轻工业、服务业、先进的装备制造业仍会是东部地区经济的主要支撑。
其次,区域发展不能搞成“天女散花”,而应该集中到产业转移示范区,从而带动人口集聚、搞好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吸引外部投资。但在广大西部地区特别是西南地区,因为远离沿海,又缺乏平地资源,自然条件决定了无法充分展开工业化和承载大量城市人口,发展就相对受到限制。从过去十余年我国实行的平衡发展战略来看,效果并不理想,如2000年开始的西部大开发实际上是投入产出比持续下降,中西部地区的GDP占比不升反降。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