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称养老金改革的关键问题不是钱而是管理

2013-08-22 08:26    来源:新京报

  管理是比财务更大的问题

  中国真要解决全国统筹基础养老金,不是钱的问题,是管理问题。所以体制要改革,养老金的改革才能进行下去。

  新京报:你说到养老金的改革,财务不是大问题,那什么是大问题?

  杨燕绥:我们指的是“国民基础养老金”。国民基础养老金的成本,按照2010年和2011年的数据算,也就占GDP的1.57%,财政支出的8.9%。

  在英国这一数据(GDP占比)是3.18%,美国是5.1%。所以中国真要解决全国统筹基础养老金,不是钱的问题。

  这是管理问题。我们说要心中有数,脚下有路。居民信息管理是实施国民基础养老金的条件,只有形成了全国的居民信息向上集中,才有国民基础养老金与相关公共服务向下派送的机制。

  问题是,现在“没数”。这样的情况下,钻空子、搭便车的情况没有办法制止。

  比如北京某区最近抓了一个套取养老金的案子,该区的数据都不能和其他区沟通,三年拿走三百多万。我们在地方调研发现,农民工失地进城后都进了职保,有的城乡居民也找关系进职保,8000元一个名额。

  这不都是钱的问题,是管理的问题,只要信息不能向上集中,顶层设计就是空。

  现在是部门利益第一,把垄断数据当成权力的基础。所以体制要改革,养老金的改革才能进行下去。

  财政部部长楼继伟说,财政要加大支出,但社保制度千疮百孔,有多少钱都漏下去。我觉得这说得非常对。

  新京报:个人账户巨大的空账也不是问题吗?

  杨燕绥:空账是个人账户被挪用的部分,我们建议各省市将自己的空账补齐,即市一级统筹养老金用结余补足本市个人账户空账。

  到2012年底,个人账户有2.5万亿的账面记录,人社部说各个省结余养老金2.1万亿,比如广东这些先用农民工的地方,他们收了养老金,人走了养老金还留在这里,各个省市都有。

  补完了账面也就四千亿的缺口,剩下部分怎么办?省级政府、中央政府协商多渠道筹集资金解决,2015年就可以完成。

  应对老龄化时间很紧

  乐观测算,按照工资基数上涨,把养老金替代率下降一些,到2022年还能收支平衡,未来赤字就急剧上升。

  新京报:为什么在目前的时间点上提出这些方案?

  杨燕绥:大背景是中国经济放缓和老龄化。

  中国2000年进入老龄化,2025年深度老龄化,2035年超级老龄化,按照各国的经验,养老金政策至少提前30年。

  老龄人口的资产结构最好的美国和澳大利亚,他们都用了30年以上的时间来调整。

  人口学家说中国老龄化社会还不算太老,这是人口学家,但从养老金政策看,要三四十年做准备,中国已经很晚了。到2035年两个养一个,老龄化速度太快。

  我们乐观测算,按照工资基数上涨,把养老金替代率下降一些,到2022年还能收支平衡,未来赤字就急剧上升。

  我们在这个时间提出这样一个方案,第一,时间表很紧,我们要积极一点;第二,我们觉得政府过于拘泥于部门利益难以妥协;第三,我听到了一些短期行为的建议,我们的方案出来,希望推动这方面的改变;第四,出来以后听听老百姓的意见,看看老百姓听什么、骂什么。

  新京报:机关事业单位是一个很大的群体,让他们自己革自己的命,阻力应该会很大?

  杨燕绥:这个问题说过很多次。关于机关事业单位,我们给出一个方案:退休金渐退,职业养老金和个人养老金渐进,让这三者加起来的替代率能达到80%。

  我认为大部分国家公务员养老金的替代率都能达到80%,因为他们在职的时候基本是低工资,养老金相对高。按照方案,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替代率每年降低一个点,如果2017年开始,20多年可以降到和国民基础养老金一致。

  当然现在一些替代率80%以上的人肯定不高兴,但必须要有妥协。

  新京报:但这个20年的并轨,对于老百姓来说会不会觉得长了点?

  杨燕绥:养老金是社会公共政策,20年不算长。如果当成短平快,三年五年解决,总找不到好的方案。

  现在的方案虽然要20年,但前台不动后台动,实际待遇没有下降。

  所以我说要给老百姓一个大蓝图,明确时间表,我想大部分人会支持的。

  (原标题:“养老金改革应给公众明确的预期”)

  (吴敏 实习生 黄婧)

  • [1] [2] [3] 
      
责编:张开放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