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产业集聚区已五年 支撑起河南经济半壁江山
如果将过去800年用8分钟来回放,你会看到地球上仿佛被间隔放置了一块块磁铁,无数庞大的厂房和设备快速地聚拢,各种产品则密集地从磁铁处辐射向世界各地。
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庙廊之材,非一木之枝。
764年前,出现了生产集中现象的记载。114年前,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首次注意到产业集中现象。这种现象随着工业化浪潮蔓延至世界各地。当24年前哈佛大学的波特教授用“产业集群”概念来界定这一现象时,它已经成为世界绝大部分财富的创造地。
俯瞰世界经济版图,全球工业80%左右集中在这些色彩斑斓、块状明显的“经济马赛克”区域。美国底特律的汽车、西雅图的飞机、硅谷的微电子、好莱坞的影视娱乐,法国布雷勒河谷的香水……
在中国沿海,产业集中也产生了巨大效应。“世界工厂”“中国制造”开始在国际经济版图占有一席之地。
产以“类”聚,业以“群”分,为什么?因为能成本最小化,效益最大化。
聚拢人气,降低客户“货比三家”成本;利于合作,降低时间成本;互相买卖,降低运输和执行成本;劳动力资源共享,降低用人成本;隔墙有同行,降低信息成本;抱团与政府打交道,降低沟通成本……
五年来,河南产业集聚区的成本优势和比较效益逐渐凸显。新安、伊川、巩义等地企业生产的电解铝就地直接加工成铝制品,每吨降低成本500元~800元;在偃师市产业集聚区生产一辆三轮摩托车,方圆3公里、30分钟内可调齐所有零部件,采购成本自然低了很多。
成森林者,乃是大树。
河南5年前决定加速建设产业集聚区,并把它作为经济增长、转型发展的新载体和突破口。
然而,产业集群往往由市场自发形成,政府介入可行吗?
早期的产业集聚要么是自然资源成就的,要么是专业化市场拉动的。时过境迁,技术、劳动力、社会网络、文化、制度等社会资源,成为产业集聚的关键因素。这为政府引导产业集聚创造了客观条件。另一方面,政府恰如其分的政策引导可以化解产业自发集聚带来的诸多制约因素和伴生问题。
事实证明,产业集群可以由政府引导形成。20世纪80年代初,印度软件业还是空白。1991年,印度政府电子部发起“软件技术园区计划”。10年后,印度成为世界第二大软件出口大国,班加罗尔被誉为“亚洲硅谷”。这正是政府“有形之手”作用的体现。
古人云:“舟循川则游速,人顺路则不迷。”
河南产业集聚区发展战略实施5年来,星罗棋布在中原大地上的180个经济方阵活力四射,已成为全省经济增长速度最快、效益最好、经济外向度最高的区域,成为推动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的核心力量。
这一论断由统计数字佐证。一年前,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的比重约为42%,每10块钱的固定资产投资,5块钱来自产业集聚区;每10个工业企业就业人员,有5个来自产业集聚区。
产业集聚区,已经支撑起河南经济“半壁江山”。
谋事在人,成事亦在人。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