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航班何时起飞?——国内航班延误现象透视

2014-06-26 08:21    来源:新华网

   飞还是不飞,不能让旅客空等

   “一会儿说飞,一会儿说不飞,最后居然要住一晚才能补飞。”几天前在机场酒店延误一夜的梁玫告诉记者,这不是天气原因造成,却“盼来盼去盼不着,最后时刻被取消”,对于旅客心里来说,“比较难接受”。

   为进一步完善航班延误处置,中国民航局明确要求,在航班密度大的航线上,特别是京沪穗三大枢纽机场之间航线上,航空公司预计延误超过4个小时,要及时取消,避免旅客长时间等待,方便旅客及时签转其他航班。

   国航相关负责人表示,对大面积航班延误,一个处置理念是能让旅客不出门就不出门,尽量将航班取消信息提前3到5个小时发布,避免旅客赶到机场后才知道航班取消的信息。另外,没有确切能够起飞的消息,旅客能不登机就不登机。

   “飞还是不飞,要尽早给旅客一个准信。如果当天长时间不具备飞行条件,航空公司、空管方面就应果断取消航班;如果可以飞,就要告知旅客大概晚点多长时间,做好旅客服务,不能让旅客空等,或反复折腾旅客。”许光建说。

   他表示,过去,国内航空公司强调要责任到人、到部门,但旅客才是民航链条中真正的核心。因此,“责任到旅客”应当成为民航服务业新的座右铭。

   无“微”不至 破除各方“沟通障碍”

   “有时在询问航空公司延误原因时,相关接待人员总说不清楚、不确定。”旅客经常发出的这一抱怨道出航班延误时各环节掌握的信息不透明。

   “航班正常工作,要抓信息畅通这个核心,大力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建立全行业信息平台。”民航局副局长王志清说。

   为促进航班正常,打造航班运行信息平台,实现航班运行信息共享,今年5月16日,由民航局空管局主办的空中交通信息平台(专业版)上线试运行。业内人士认为,这将有利于加快整合、共享空管专业信息资源,进一步提高空管服务品质,提高空管运行透明度。

   据空管局局长王利亚介绍,下一步,空中交通信息平台还将向公众推出可查询的网页,并在未来做好平台移动端,届时通过手机、微博、微信等方式向公众推出信息查询服务。远期还可为全国民航系统提供跨专业、跨行政部门、跨地域的横向数据交换共享和决策支持。

   民航业界要真正走近旅客,特别是在微博微信的时代,航空公司没有理由不无“微”不至。

   坐出租车堵在路上的旅客,绝少会因为不耐烦而砸汽车打司机。但“天路”拥堵时,旅客冲击机场值机人员的违法现象却时有发生。中央党校教授周天勇表示,因天气原因造成延误航空公司不赔偿是国际通行惯例,旅客必须遵守法律和航空法规、尊重空乘及服务人员的劳动,不能“霸机”甚至打人。(参与采写记者:钱春弦、齐中熙、樊曦、赵文君)

  • [1] [2] 
      
责编:张开放
0

相关新闻

更多>>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