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施力伟:高科技和高接触正重塑世界格局

2014-09-10 16:52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日报:在上述五大变革的影响下,世界经济论坛自身如何适应不断变化的未来格局?

  施力伟:作为机构的使命,我们总在思考如何在不断变革的环境下为社区提供最优质的服务。成立40年来,论坛一直追求通过新技术为会员提供多渠道的交流平台,实现真正的“高科技、高接触”这一观点就“问世”了。“高科技”即指目前的技术变革,而“高接触”则意味着要运用现存工具来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和接触结合起来,实现平衡发展。年会正是“高科技、高接触”的最好诠释。

  技术变革中寻求平衡点

  日报:有人可能认为,上述变革和挑战更多发生在西方社会,而中国受其影响才刚刚开始。

  施力伟:我认为,这些是全球共同面对的挑战,而非局限于西方,中国目前和欧美等发达国家站在同一创新的“起跑线”上。其实,许多跨国企业认为部分中国企业比其更具创造性,部分中国企业对于研发的投入正在加大,且已可与欧美的高科技研发中心匹敌,专利申请亦不断增多。在当前技术创新的形势下,对于长期依赖低成本劳动力的中国而言,自动化、加强供应链效率等至关重要。

  日报:中国的研发投入对GDP的占比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仍显不足,各区域间的技术发展水平也很不均衡,应如何加以改善?

  施力伟:当然,不同地区的发展程度不同,技术发展不平均难以避免。如北京中关村等地的研发投入同其他全球科技中心并驾齐驱,华为等企业也高度重视研发投入。论坛在中国进行了一系列名为“中国企业全球化最佳实践”的项目,在已完成的前两期项目中,我们分别关注了中国企业在履行全球企业公民责任和全球化运营模式方面的挑战。正如你所说,面对国内市场激烈的竞争,中国企业需要扩大创新步伐。我们的第三期项目就将围绕企业创新展开,同时通过新领军者年会平台,鼓励企业以创新为动力驱动发展。

  日报:你如何看待中国目前的商业竞争环境?

  施力伟:世界经济论坛2014年度的《全球竞争力报告》在9月初发布,相信报告中的一些发现可以帮助人们更为清晰、公正地看待中国的商业环境。这份报告根据制度、创新能力、宏观经济环境、市场规模、商业成熟度等12项衡量指标对全球各个经济体的发展状况进行具体分析。世界经济论坛从1979年起对全球经济体的综合竞争力进行衡量与排名,同时发布年度报告。此份报告中的数据分析对政府、商界、学界和公众了解本国发展状况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日报:今年夏季达沃斯的一个亮点是聚焦中小型企业,能否谈谈相关的考虑?

  施力伟:每年的夏季达沃斯都是“新领军者们”的盛会,其中包括全球成长型公司,尤其是中小型公司。它们飞速发展、充满创造力、能够改变行业格局,例如在清洁能源、信息科技等领域,它们正是明日的跨国企业。此外,夏季达沃斯也在为新领军者提供同跨国企业交流探讨的平台。

  今年,全球青年领袖(Young Global Leaders)峰会亦会在中国举行,峰会每年都会轮流在世界各国举行,这次是峰会第二次来到中国举办,并将汇聚创纪录的近400名来自各行各业的全球青年领袖,他们当中有企业家、政客、艺术家、科学家等。

  日报:中国的中小企业目前面临不小的困境,尤其是在融资方面存在障碍。世界经济论坛将为这些企业提供何种建议或者帮助?

  施力伟:我们欢迎他们加入新领军者社区。今年,论坛开办了面向公众的在线学习平台“论坛学院”(Forum Academy),课程包括论坛各个社区、各类倡议和各项会议所产生的最前沿、最相关的知识,提供专业领导力学习课程、加强个人和机构的战略素养,帮助企业应对多变的新形势。我觉得无论是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都需要这样的建议。

  日报: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有所下滑,引起全球关注,中国政府亦采取“微刺激”为市场注入流动性。作为长驻北京的观察家,你如何看待中国的经济下行?

  施力伟:世界的确对中国经济急速放缓、房地产市场风险存在担忧。但根据“微刺激”措施以及政府对扩大基础设施投入的强烈意愿,我认为中国引擎仍然能马力充足。

  此外,中国目前正在从投资驱动型向技术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转型,我们认为这将对中国的长期发展有益。我们希望今年的年会能够为中国经济转型的讨论提供有力平台。

  日报:一些观察家认为,中国近期的反腐力度很大,但十八届三中全会所制定的改革议程推进迟缓。你对此怎么看?

  施力伟:我们看到本届政府的坚定决心,但改革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渗透,正如攻克环境污染不可能一夜间就转变能源模式。但我认为政府改革的决心和勇气值得嘉奖,也必定会产生理想结果。我认为,正如十八届三中全会所预设的,中国会在2020年前完成其改革目标。

  • [1] [2] 
      
责编:王慧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