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兰生物救命药离奇退场 暴利交易揭神秘面纱

2012-05-14 09:40    来源:21世纪网-《21世纪经济报道》

  人体血浆原料遭“腰斩”

  正因为血液制品拥有极高的行业壁垒和生产特殊性,人体血浆制品被业内人士认为是临床医学的黄金。

  但因涉及非法输送血液交易,2007年-2008年,贵州、广西、河南等大批单采血浆站被国家勒令关闭。华兰生物、上海莱士、天坛生物、江西博雅、中国生物和四川蜀阳等行业“巨无霸”也因此遭殃:生产原材料被腰斩。

  数据显示,我国原料血浆的供应量由 2006 年高峰的 5,000 吨左右降到了 2007 年低谷的约 2,500 吨左右,下降了大概 50%。

  从2006年到2010年,中国血液制品投浆量像坐上了过山车,反应了行业走过一段混乱、无序和疯狂逐利的时代。 2010年随着国内新增血站数量、血浆采集量稳定回升,各产品最高零售价不断调高,企业产能渐次回复后,但紧缺依旧。

  受此影响,根据卫生部及中国血友之家等机构披露的信息,从2011年11月中旬至12月上中旬,中国有23个省份,突然出现凝血酶原复合物的短缺。

  从2011年年底以来,治疗人体感染破伤风的救命药“破伤风免疫球蛋白针剂”也在全国大小医院和防疫站相继缺货。

  21世纪网测算了行业前5 大血液制品企业的投浆量,如上图所示(各实际投浆量和测算数据有差别),其中华兰生物、天坛生物投浆量在行业前茅,其次是中国生物制品(绝对控股的贵阳黔峰、山东泰邦、西安回天),和四川蜀阳差别均不大。

  产能争夺战

  2011年8月,全国血浆采集大省贵州关闭了16家,导致2012年血浆成本持续走高。市场数据显示,目前已达到30-60万元/吨的峰值。

  对于华兰生物等行业一哥来说,全国单采血浆站的采集过程是否透明,如何保证原材料在长达90天的免疫期和生产周期内的质量,仍然是个未知数。

  进入2012年,各大血制品厂商正“快马加鞭”布局全国单采血浆站建设,以钳制上游原材料血浆的话语权。

  5月10日,江西博雅生物(300294)公告,四川岳池博雅子公司取得单采血浆许可证。据申万研究,成都蓉生加快整合天坛生物4 家血浆站脚步,华兰生物也加重庆7家单采血浆站子公司投产进度。

  申万证券分析师娄圣睿预期,华兰生物重庆子公司5月份将通过GMP认证,以此弥补贵州关停5浆站的影响。

  “毕竟,血浆蛋白产品市场的利润率不算低了,”长江证券一位不愿具名的分析师告诉记者,“自贵州关站事件后,很多企业都加快投建浆站建设,加大对上游原材料的供应链风险控制能力。”

  “保守估计,新批新浆站建设周期也至少3年,希望血制品工业继续维持高景气。”华兰生物一位内部人士透露。

  21世纪网多方渠道了解,华兰生物(002007.SZ)、泰邦生物等大型血制品厂商,仍然受国家最高药品零售限价的掣肘,而大量囤货或采取捆绑销售。

  尽管行业初现回暖,但患者焦灼不已,医疗机构仍无奈保持药品的零库存。这依然是一个血制品市场多方博弈的怪现象。(21世纪网 江佩霞)

  • [1] [2] [3] 
      
责编:张开放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