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3月28日电(记者潘清)上海证券交易所27日发布相关文件,对科创板发行上市申报及推荐规则进行调整,进一步明确科创板定位把握标准。“暂未达标”但短期内能够达标的,也可先行提出申请。
中国证监会日前发布《科创属性评价指引(试行)》,提出科创属性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明确具有科创属性企业的内涵和外延,同时规定支持和鼓励符合科创属性评价标准的企业申报科创板。
为引导和规范发行人申报和保荐机构推荐工作,经证监会批准,《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企业发行上市申报及推荐暂行规定》27日正式发布,并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上交所相关负责人表示,指引在总结科创板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创属性评价指标体系。暂行规定明确将着重基于科创属性评价要求来把握发行人是否符合科创板定位,同时进一步增强透明度。
暂行规定细化了科创板服务的行业范围,充分体现了科创板服务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包容性;将科创属性指标评价体系与科创板定位把握相对应;精简优化科创板定位把握中有关自我评估、核查把关、审核问询的程序和要求。
具体而言,科创板服务的行业范围内的所有企业,如果同时符合指引规定的研发投入占比或绝对金额、发明专利数量和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或营业收入金额等3项常规指标,或者具备科技创新能力突出的5种例外情形之一,可直接认定其符合科创板定位。
科创属性暂未达到科创属性指标要求但短期内能够达标的发行人,如经谨慎客观评估认为自身符合科创板定位的,可以先行提出科创板发行上市申请,但交易所需要进行相对严格的评估、核查和审核。
上交所相关负责人表示,上述规则有助于明确发行人申报科创板的心理预期,也有助于增强科创板定位把握的可操作性。对于“暂未达标”企业的申请安排,则为主要依靠核心技术开展生产经营、科创属性短期内能够达到评价指标要求的企业及时利用科创板做大做强预留了必要空间。
业界评价认为,科创板申报及推荐规则的调整,为坚守科创板定位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有助于进一步将符合科创属性要求的科创企业集聚到科创板,更好发挥其促进资本和科技融合的示范和引领功能。
据悉,此次规则调整将实行“新老划断”。即暂行规定发布实施后,新申报企业的科创属性评价和科创板定位把握等事项按照其相关规定执行。对于暂行规定发布前已申报企业的科创板定位把握等事项,仍按其申报时的相关规定和实践要求进行。
3月以来的科创板IPO审核问询中,“疫情影响”成为上市委问询环节中关注的新热点。截至目前,已有十家科创板“赶考”企业涉及疫情方面的问询。从问询回复中可见,疫情对生物医药、有机新材料、智能制造装备等行业公司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上海证券交易所积极推进落实五部委《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通知》和中国证监会疫情防控工作有关要求,加强形势研判,优化自律监管和服务方式,加大对疫情防控相关主体和行业的金融支持力度。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下称“邮储银行”)27日在上交所发布《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发行公告》。公告显示,11月28日,邮储银行将正式启动申购,网下发行与网上申购同步进行。
记者从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铁集团”)获悉,11月14日,国铁集团控股的京沪高速铁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京沪高铁公司”)IPO申请获得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行审核委员会会议审核通过,“中国高铁第一股”即将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标志着铁路股份制改造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召开的上交所第九次会员大会提出,当前我国资本市场正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要全面落实深化资本市场改革重点任务,以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为突破点,统筹推进市场建设、一线监管、风险防控等各项工作,努力打造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交易所市场。
上交所7月29日表示,近期,四家企业及其保荐人先后向上交所提出撤回科创板发行上市申请及发行上市保荐。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发行上市审核规则》第六十七条,上交所已依法作出终止其科创板发行上市审核的决定。
4月23日晚间,上交所公布了科创板首轮问询及回复情况。上交所表示,下一阶段将把着力提高申报企业信息披露质量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在继续做好常态化的发行上市申请受理和首轮问询基础上,集中力量审核已问询企业的首轮问询回复,根据回复的质量情况开展第二轮甚至多轮问询,问询回复情况将向市场公开。
上交所网站显示,目前已受理37家企业科创板上市申请。业内人士指出,科创板试点注册制强调中介机构的归位尽责,在给券商投行带来新一轮业务机遇的同时,也是对投行核心竞争力的一次大考。
截至4月2日,上交所已受理37家企业的科创板股票发行上市申请。中国证券报记者调研了解到,对于科创板储备项目充足的券商来说,公司从上到下都在全力备战,加班出差渐成常态。
截至4月1日,上交所已受理31家企业科创板上市申请,并且对3家企业提出问询。中国证券报记者梳理31家企业招股说明书申报稿发现,大部分企业“科创含量”较高,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例高于或持平行业平均水平,但也有部分企业存在研发投入不足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