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誉下调中国评级背后:15万亿地方债堪忧
地方债风险几何?
从《预算法》的修改,到县域财政整固计划,似乎折射出中央已经关注到了地方债务问题。钟伟称:“我们认为这块是中国式影子银行中,风险最容易失控的部分,地县债务状况尤其令人担心。”
今年3月初的两会期间,银监会主席尚福林曾透露,目前地方融资平台贷款规模为9.3万亿元,两年只增长了2%,总量规模得到了控制。
不过,分析人士认为这一口径很可能偏保守,因为这一数据或许没有包括之前被整改为公司类贷款的退出类平台贷款。所谓退出类平台,是指资质较好、治理完善并且现金流全覆盖的融资平台,对其发放的平台贷款可以视为一般公司类贷款。
在招商证券分析师肖立强和罗毅等人看来,即使不考虑上述因素,过去两年间,“在基建信托、城投债、短融中票等类影子银行快速膨胀的背景下,平台贷款偿还与重新增加有巨大的腾挪空间”。
中国信托业协会数据显示,2012年末投向基建的信托余额为1.65万亿,较2010年末净增加6556亿。
钟伟认为,目前地方政府的年税收大约2万亿,土地出让等非税收入大约3万亿,就算地方财力是财政收入10万亿总盘子中的7万亿,地方投融资平台的风险也很大。
“平台负债余额每年的利息可能在1.5万亿~2万亿,这要求地方财力每年至少增长20%以上,新增财力才能覆盖债务利息。如果没有新的分税制改革,地方政府基本已丧失了地方债务的偿还能力。”钟伟说。
方正证券相对乐观,该机构认为,随着经济气温回升和房地产市场回暖,地方政府付息能力提升。债务增量有限且付息能力提升,意味着地方债务尚无近忧。
不过,方正证券分析师石磊承认,虽无近忧,远虑依然是债务本金的清偿安排。他称,地方债务本金问题的解决需要对地方政府行为规范和重新定位,引进市场机制解决投资问题,对现有项目和资产通过引入多元化的股东,分担地方政府投资压力,创新债务融资方式,严格财政纪律,避免债务总量的无序增长。
海通证券分析认为,在现行金融体制下,地方政府为基建融资,对银行贷款和土地财政的依赖是必然的,所以房地产部门的风险和融资平台的风险是绑定的。银行的风险与融资平台和房地产部门的风险绑定。
“这个风险链条中,保证现金流最关键的点在于居民部门保持旺盛的住房需求。”海通证券分析师李宁表示,只要房地产价格和交易量能够维持在一个合理的增速,土地价格也就能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并具有流动性。融资平台现金流能够维持,债务就没有违约的风险。
一位评级业资深人士近日向《第一财经(微博)日报》记者表示,随着财政收入的全面放缓,地方政府对融资平台的支持力度在弱化。目前,地方政府的收入基本是三块,本级财政收入、转移支付和返还收入,以及土地出让收入,基本上各占1/3。该人士说:“它们的增长速度都在下降,意味着地方政府对融资平台本身的支持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而有关民生的刚性支出比例在不断上升,财政缺口可能会不断增大,从而使得财政对国有资本以及融资平台的支持可能大幅度下降。”
中诚信创始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毛振华告诉本报,地方债的问题不在于存量,而在于地方政府并没有完全遵守债务市场的发行规则,政府对债务的担保不是在法治体系内。一旦真出了问题,地方政府的保障得不到清晰的法律结论。
毛振华说,一些地方政府在拿到钱之后,投入那些根本没有回报的桥梁和公路,尽管在报表上,它们都是资产,但是没有收入,不能套现,这种情况在发达市场是不允许的。
“地方债风险可能还会延缓,因为现在还在循环发债,或者说借新还旧。”毛振华称,但眼下的问题是,我们不清楚地方政府究竟能承担多大的规模。
不过,在项怀诚看来,中国政府的债务并不是非常危险:第一,债务率本身不是特别高;第二,中国政府的债务基本上是内债;第三,中国政府债务“总体上看还没有看到特别坏的、效率特别差的案例”。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