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头版刊文:国企已是效率影响力代名词

2013-05-21 08:33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体制改革,国企成为纯企业

  企业是什么?是不断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济组织,是随时根据市场变化做出理性反应的竞争主体。传统的国有企业,虽然为国家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但直至本世纪初,仍面临着政企不分、政资不分的问题。外界看来,国企负盈不负亏,躺在政府身上。企业自身感受,“婆婆”一大堆,自主经营谈不上,何来自负盈亏?

  要让国有企业变成真正的企业!2003年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正式成立,国有资产出资人初步到位,迈出了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的关键一步。

  “为什么出资人到位这么重要?以前没有明确的出资人代表,政府部门谁都可以来管国有企业,可一旦企业亏损了、出事了,又找不到人来负责。”国资委副主任邵宁介绍说,这一体制变化,基本解决了长期存在的管资产与管人、管事脱节的问题。“有了国资委,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有了唯一的责任人,如果国企经营不好,就要打国资委的板子。”

  政府部门则不再承担出资人职责,而是集中精力做好社会公共管理服务,对各类所有制性质的企业实行统一的国民待遇。“政企不分,有的政府部门既管资产,也管投资、管规划、管经营、管招标、管监督。这样的制度设计存在明显的缺陷。”邵宁说。而分离公共管理职能和出资人职能,企业从此只是单纯的运动员,政府专心去做裁判员。国有企业真正“断了奶”,经营得不好,不会有公共财政来兜底,该破产的破产。

  国资委会不会又是一个新“婆婆”?国有企业此后是听政府部门的还是听国资委的?国资管理体制改革之初,多数国企心里没底。

  “国资委不是‘婆婆’是老板。政企分开、政资分开之后,还要坚持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首任国资委主任李荣融曾多次强调。作为国务院特设机构,国资委严格限定以股东的形式履行出资人职责,不直接插手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充分尊重企业法人财产权和自主经营权。

  履行出资人职能,国资委逐步建立起对企业的委托代理关系和激励约束机制:清产核资、摸清家底;开展业绩考核,依据考核确定经营者薪酬;推动国有产权进场交易,促进管理透明;公开招聘,改革经营者选任制度。

  央企感受到来自出资方的约束——必须想方设法开源节流、多创利税,否则任期考核拿不到理想的级别,集团上上下下十几万人都要减薪,企业经营层领导还有可能被撤换。央企也被赋予充分的经营自主权——投什么项目,开发哪个市场,只要是合法合规的主营业务,国资委不会过问,完全让企业自己根据市场决定。

  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使国有企业真正走向市场,成为独立的竞争主体。

  机制完善,国企展现新活力

  政企分开,在市场中经风历雨,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产权结构新——随着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推进,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取得了明显进展,一批大型国企相继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截至2012年底,全国共有953家国有控股公司在A股上市,市值合计13.71万亿元。

  股份制改造,使从前“纯而又纯”的国有企业逐步发展成国有控股、多种资本参与融合的公众化公司。越来越多的民间资本和外资参与到国有企业的改制重组中。目前,央企60%以上的资产、80%以上的利润集中在上市公司。

  治理结构新——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一直是国企改革的核心问题。回顾30多年的国企改革,国企领导体制经历了党委集体领导、厂长经理负责制的演变,但始终缺少有效的制衡机制。

  • [1] [2] [3] [4] 
        
责编:张开放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
科技频道

专题推荐

商学院第二期:品牌汇

品牌汇

如何理解品牌?企业为什么创立品牌?

共筑中原梦

共筑中原梦

中原梦必须依靠河南一亿人民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