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头版刊文:国企已是效率影响力代名词
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关键要有规范的董事会。国资委成立后,立即着手研究在国有独资公司中建立董事会。2004年,宝钢集团率先试点,这一事件被称为“国资委成立后最大的新闻”。成立董事会,央企高层管理人员不再是国资委任命,而是由公司董事会进行选聘,负责日常经营。“外部董事要占董事会成员半数以上”,一批有丰富经验、专业知识的高级管理人员、专家学者成为外部董事人选,避免了董事与经理人员高度重合,实现了决策权和执行权的分权制衡。“授予董事会部分出资人权利”,董事会开始拥有重大投融资项目的决策权、选择考核经理人员的权利,更好地实现了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截至目前,建设规范董事会试点的中央企业达到50多家,占央企总数的一半。
用人机制新——10年来,国有企业普遍实行了全员劳动合同制、全员竞争上岗和以岗位工资为主的工资制度,一些企业还探索了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企业经营者年薪制和股权期权激励制度,彻底实现人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收入能高能低。
制度变革激发了企业活力,国有企业进入发展最快、最好的一个时期。2002年到2012年,中央企业的营业收入从3.36万亿元增加到22.5万亿元,增加近6倍。2012年,117家中央企业实现利润1.3万亿元,上缴税金1.9万亿元,10年间年均增速近20%。从2003年到2011年,中央企业资产总额从7.13万亿元增加到28万亿元,所有者权益从3.19万亿增加到11万亿元,国有资产实现保值增值。一大批国有企业脱颖而出,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举足轻重的力量。在工业增加值率、劳动生产率等通用的绩效指标方面,约1/3的行业领先国企赶上或超过全球500强。中国建材、中国国际航空等一批竞争性央企,近两年相继成为行业内全球排名第一的企业。
勇于担当,国企砥柱中流
新国企展现新担当。
过去,国有企业常常与“等靠要”联系在一起。如今,国有企业的数量虽然在减少,但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大大增强,中流砥柱作用日趋突出。
新国企成为经济发展的顶梁柱。
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一批长期亏损、资不抵债和资源枯竭的国有企业通过政策性关闭破产退出市场,一批国有中小企业通过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多种形式,进行了放开搞活,改组改制,国有经济更多地向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大公司大企业集团集中。目前,中央企业80%以上的资产集中在国防、能源、通信、冶金、机械等行业,承担了我国近全部的原油、天然气和乙烯生产,提供了所有的基础电信服务。
新国企成为改善民生的重要保障。
2003年到2011年,全国国有企业累计上缴税金17.1万亿元,年均增长近20%,2011年国有企业上缴税金占全国税收的38.4%。国有股权划拨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使人民群众拥有了更可靠的社会保障。到2011年底,已有2119亿元的国有股权转让收益划归社保基金。中央企业还划转到全国社保基金83.94亿股,为社保基金提供长期收益。
新国企成为践行社会责任的表率。
保供电、保供气、保供油、保基础设施、保基本生活资料价格稳定,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国企坚持社会效益第一,不计得失,展示了关键时期的社会担当。急难险重,国企冲锋在前。2011年利比亚撤侨,国航、东航、南航无偿组织包机,迅速投入撤离工作。汶川地震、玉树地震,中央企业第一时间奔赴抗灾一线,抢修电网、通讯、交通设施,以最快速度打通“生命通道”。目前,所有央企都建立了定期对外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制度。“通过向利益相关方发布报告,有助于增强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形象。”联合国全球契约办公室给予高度评价。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