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成品时代的生存逻辑

2012-03-12 18:03    来源:10:1321世纪网-《21世纪商业评论》

  工业时代的分工只在企业内部流程中实施,而后工业时代的分工是在产品价值链中进行,“半成品时代”的全套竞争规则由此而生。

  有这样一家芬兰企业——它一度到了破产的边缘,却由于产业气候和生态环境发生突变而绝处逢生,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成长,大有成为产业巨人之势。这里说的不是——虽然听起来很像是——诺基亚,而是一个名叫Rovio的公司。你可能对这家公司感到相当陌生,但你很可能听说过甚至正在使用它的产品——“愤怒的小鸟”。眼下,全球有接近1亿的人在玩这个游戏。每时每刻,全世界都有人在iPhone、iPad等触屏操作的移动设备上将“敢死队员小鸟”砸向绿色的“小猪”,由此也“砸”出了一个庞大的生意。眼下,全世界的粉丝们正在热切地期待基于这个游戏的动画电影的上映。有人甚至预言,这家公司有可能成为新时代的迪斯尼。

  仅仅在两年之前,先后推出过近50款游戏的Rovio公司由于产品销售不畅而举步维艰。让它起死回生的,是苹果的App Store。大量的苹果粉丝在体验了iPhone和iPad预装的几个软件,略感厌倦和不足时,在App Store发现了这款游戏产品。很快,它就成为下载量第一的软件。虽然它并非苹果公司自己生产的产品,但几乎所有的用户都把“砸猪”看作iPhone和iPad必不可少的功能。向别人炫耀、推荐手中尤物是苹果粉丝的习惯,而“愤怒的小鸟”是这个过程中的必选动作。

  “愤怒的小鸟”与“贪吃蛇”

  苹果并没有开发和生产这款产品,而它却自然而然地成为苹果产品内涵的一部分。它甚至比苹果自己开发的产品更能给苹果的硬件产品添彩。更有趣的是,苹果还能在用户购买和使用这款产品时坐收提成。

  在苹果的App Store取得成功后,Rovio又将这款产品投放到Android系统的手机上,也获得了不小的成功(被下载2000多万次)。现在,诺基亚的用户也可以在Ovi商店上下载这款游戏,但下载量没有确切的数据,显然数量并不大,这一点耐人寻味。

  Rovio与诺基亚显然没有直接的竞争关系,后者的“衰”与前者的“荣”之间似乎看不到因果关联。但在一荣一衰的商业现象背后,很可能存在着一种左右着荣衰兴灭的商业逻辑。这个逻辑不仅对于理解诺基亚、Rovio、苹果有意义,而且对于理解已经和即将进入互联网移动终端市场的企业未来的成败得失都有意义。

  说到“愤怒的小鸟”,我们很自然地想起了诺基亚手机上一款经典手机游戏——“贪吃蛇”。一条小蛇在你的操控下不断寻找并吃掉散落在地上的食物,其身躯变得越来越大,操作的难度也随之增加。操作不当的结果,是贪吃蛇把自己已经长大的身体吃掉一大半,直到最后把自己的性命完全吃掉。

  这是一个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读的隐喻。如果公司以不断吞噬、吸纳外在资源的方式来成长,那么你的规模越大,你的生存、回旋的空间就越小,而且这种成长方式包含着自我消解和自我毁灭的逻辑。

  如果把“贪吃蛇”比作一部手机,或者具体到一部手机的操作系统,我们也能看到类似的逻辑。作为一种“补偿性媒介”(新功能不断被“补偿”进来),有“数字化瑞士军刀”之称的手机,似乎“天生”具有“贪吃”的本性——手机演变的过程,就是集越来越多的功能于一身的过程。从“语音通话”开始,手机的功能不断增加。各种各样功能单一的“电子小玩意”(如计算器、电子游戏机、音乐播放器、录音机、数码相机)被手机这个“贪吃蛇”吃掉。与此相应,手机的产品内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初始功能所占的“功能份额”越来越小,到了某个时候,其产品的内涵由量变转化为质变——作为唯一或基本功能的通话功能逐渐变成了“必要的附件”。

  问题随之而来。当“贪吃蛇”的身躯变得越来越庞大时,其内在动力和活力之源的“引擎”——操作系统的性能是否成比例地增强?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内涵已发生巨大改变的手机就可能在运行时“力不从心”——“小马拉大车”的局面就会出现。此时的“贪吃蛇”就会变成一条庞大而迟缓的“笨蛇”。

  当手机不再是手机时

  从原初的手机演变为移动的个人计算设备,有两条看似相同但方向刚好相反的路径,一是通信+移动计算,一是移动计算+通信。走前一种路径的典型代表是诺基亚,走后一种路径的典型代表是苹果。

  这是一个不遵守“交换律”(1+2=2+1)的加法。当手机还是本来意义的手机时,个人计算(即通常所说的“智能”)只是锦上添花的事情。“入赘”到通信终端的“智能”虽然并不强大,但能够为手机加分添彩。人们评判这些智能的眼光就如同父母看刚学走路的孩子的眼光,父母由衷的喝彩不是因为孩子走得有多好,而是因为孩子能走了。

  当手机逐渐演变为“那个曾经叫手机的东西”的时候,情况就不同了。人们把它称作“智能手机”,它已经不“姓”手机,而“姓”智能了。这个时候,人们评判手机的标准也发生了改变。父母在田径场时看孩子的眼光远不同于当初看孩子学走路时的眼光了。他们不再欣喜若狂,除非孩子在百米冲刺中得了第一名。

  诺基亚在前智能手机时代所向无敌是不难理解的。它比任何一家手机厂商都深切意识到功能集成对于手机的重要性,意识到手机的计算能力对于功能集成的重要性,意识到手机终有一天将变成一台手持电脑。强调计算能力的诺基亚产品的性能优势相当明显。产品使用时的便捷、流畅、多媒体功能的炫目耀眼,让竞争对手的产品显得花俏而笨拙。除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计算能力的强大是其重要的原因。

  然而诺基亚毕竟是一家通信设备企业而不是计算机企业。当手机的内涵发生质变,原有的产业边界突然消失的时候,支持手机中附属性计算的操作系统就逐渐显得捉襟见肘。那些原本属于计算机、互联网行业的公司开始“闯入”(其实不是“闯入”,而是因原有边界的消失而自然在那里)时,一直在向一家计算机公司、互联网公司进化的诺基亚发现,自己突然落后了——不是因为自己跑得慢,而是因为起点变了。苹果、谷歌并没有侵占诺基亚的市场,而是开辟了一个诺基亚不太擅长或者说准备不足的新市场。塞班系统是一个带着手机基因、先天不足的操作系统。让塞班去与带有纯正IT血统的iOS和安卓竞争,让一家试图转变为互联网公司的公司去与本身就是互联网公司的公司竞争,看起来是一场在起点就不平等的竞争。

  遗憾的是,诺基亚并没有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在本应该实施战略性放弃的时候,诺基亚反而全资拥有了塞班公司,让塞班系统去完成“不可能的使命”。最终放弃塞班,对诺基亚来说是一个过迟做出的正确决定。

  从成品到半成品

  在《走近诺基亚》(诺基亚官方授权的公司史)一书中,作者海柯指出,诺基亚本质上是一家工业制造公司,其成功最终归功于它严谨、专注地把一件产品做得完美合用——质量稳定、操作便捷。据说在芬兰流行一句话:“当遇到歹徒袭击时,用诺基亚手机把他砸昏,然后用诺基亚手机报警。”一切为用户着想,把一件功能完备、质量可靠的完美的产品交给用户,是诺基亚的哲学。凭借这种令人尊敬的产品哲学,诺基亚从一家区域性公司成长为世界级企业。

  然而我们不得不遗憾地说,诺基亚今天的困境与这种产品哲学密切相关,而且如果不扬弃这种哲学,诺基亚很难从一家手机厂商转型为一家互联网移动终端设备厂商,即便它的产品放弃通信的内核(塞班),换上了具有计算机血统的内核。

  • [1] [2] 
      
责编:张开放
0

相关新闻

更多>>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
科技频道

专题推荐

商学院第二期:品牌汇

品牌汇

如何理解品牌?企业为什么创立品牌?

共筑中原梦

共筑中原梦

中原梦必须依靠河南一亿人民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