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隆其人
碎片化的信息传递,造成信息制造者盲人摸象,而民意集体跟着摸象,让真实的双汇和真实的万隆更加遥远。我试图去还原一个较为真实的双汇和万隆。尽管这种真实也具有片面性,但是或许,可以使已经符号化的双汇和万隆更加立体。面对这场前所未见的危机,这位71岁的老人依然坚信,他一辈子摸爬滚打所凝炼的那些朴素的人生信条,能够帮助双汇渡过难关。
万隆是谁?
卷入“瘦肉精”事件里的双汇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企业?
从苏丹红、三聚氰胺到瘦肉精,对于已经习惯愤怒的公众来说,这些其实都是非常陌生的。而恰恰是这种陌生感,容易使人们误读双汇,误读万隆。再加上微博的轻佻,网络的娱乐化,让碎片化的信息传递,造成信息制造者盲人摸象,而民意集体跟着摸象,让真实的双汇和真实的万隆更加遥远。
一个典型的例证是,一篇曾被放到各大门户网站首页置顶的文章,措辞严厉地指责双汇对瘦肉精的抽检率千分之四点七,“竟然”不到1/10,跟帖附和者众。而事实上,国家标准是企业抽检千分之一到千分之三十。
因此,在民意回归冷静之前,我试图去还原一个较为真实的双汇和万隆。尽管这种真实也具有片面性,但是或许,可以使已经符号化的双汇和万隆更加立体。
强人万隆
万隆正在试图全力拉回因“瘦肉精”事件而滑向深渊的双汇。
今年71岁的万隆,在双汇的时间已经长达43年。这么多年,双汇从一个位于河南漯河的资不抵债、濒临倒闭的国营小厂,成长为年产销售超500亿元的企业集团、中国最大的肉类供应商,而万隆,则从一个办公室办事员,走到双汇集团董事长的高处。环绕他的是无数光环: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经营管理者、全国食品工业十大新闻人物、中国肉类十大功勋企业家、世界肉类协会理事、九届、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等等。
但是多年来,面对媒体追逐、世人追捧,万隆总是淡淡一笑,“我不过是个杀猪的。”要他说说个人经历,他总说,“我有啥好说的,要谈就谈双汇吧。”当有人问他,你最喜欢做什么事,他的回答一直是,“杀猪,把猪杀好。”
--他很喜欢自己“中国第一屠夫长”的称号。他对双汇这么多年的感情,已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深”字可以形容。
也许正因为此,我跟他数次交流中,他无数次地提到:“我要的是双汇的长治久安。”而在关系双汇长治久安的事情上,万隆的底色是强人。
1991年,他力排众议上马肉制品生产线;1999年,他又力排众议销售冷鲜肉,改变了中国生鲜肉类没有品牌的历史;此次央视“3.15”之后,万隆又发狠,双汇不惜成本,以100%的比例,在线逐头检验“瘦肉精”,以最大的诚意为消费者负责。万隆这种破釜沉舟式的狠劲儿,被记者记录在微博上。只可惜,这句话被淹没在庞杂的信息里,鲜有人读出其中深意。
不过,对于熟悉万隆的人,万隆的狠劲儿都在预料中。
万隆在管理上的“六亲不认”是出了名的。他执掌双汇初期,企业资产总额只有468万元,累计亏损却高达534万元,在河南省10个国有肉联厂中排名倒数第一。为扭转纪律涣散的状况,万隆实行严明的纪律。有一次,因为偷盗一根火腿肠,一位市领导的亲属被厂方开除,而且连讲情的机会都不给。后来,这位领导称万隆“头发少、头皮硬”。
在万隆的打造下,双汇拥有了一支铁军。这支铁军就是强人万隆的底气。“瘦肉精”事件爆发后,万隆接到员工最多的电话是“老板,顶住!”紧接着就是“我们下一步咋办?”万隆则以“双汇没做坏事,也不要怕事”来一遍遍安抚他的员工。
2011年3月31日,双汇的铁军出现在多家财经媒体面前,史称“双汇万人道歉大会”。现场有记者在微博上记录说:“近万职工,进会场时丝毫不乱,开会前鸦雀无声,这就是万隆近20年来打造的铁军。”而当万隆进场的时候,现场掌声雷动。
据说“瘦肉精”事件发生后,很多内部和外部人士建议双汇找一家公关公司进行危机公关,结果都被万隆否决了,还有人提议要有一个新闻发言人,万隆做补充发言即可,万隆却偏偏要亲自上阵。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与万隆曾经的对话。
“怎么还能保持这么高的激情?”
万隆:“第一,我是军人出身,很想做点实事;第二,我要让中国的肉制品与国际接轨,让国人吃到安全放心产品。”
面对这场前所未见的危机,这位71岁的老人依然坚信,他一辈子摸爬滚打所凝炼的那些朴素的人生信条,能够帮助双汇渡过难关。
他的态度很简单,就是不回避责任,不搞伎俩,坦诚面对困境。
万隆是谁?
万隆对双汇有足够的自信。这种自信不仅来自团队,更来自专注。
我对万隆的了解,始于2009年7月。当时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一方面,万隆的成功被抽象化。在河南企业家群体中,万隆是拥有“粉丝”最多的人。无论是和他同时代的企业家,还是后起之秀,都对万隆心存景仰。他们感叹他“杀猪杀出一个产业链”,在他们眼中,万隆就是中国的“松下幸之助”;而另一方面,万隆被符号化为“冷峻严肃”。双汇内部有笑话调侃,万隆一进生产车间,猪见了他都没了笑脸。媒体同仁间也“传说”他在双汇集团说一不二,独断专横。
然而走近万隆,我发现传说中的万隆跟真实的万隆差别巨大。真实的万隆严肃,却坦诚。
他不介意我的尖锐和直白。当我向他求证关于他的各种“传说”,他都没有任何言语闪烁。他不否认双汇存在的“人治”,“在当时的国有企业,我认为‘人治’是有效的。在国有企业没有建立新体制和完善的机制之前,如果没有‘人治’,企业就完了。”
那次交流非常真诚。
69岁的他对着记者谈他的创业,谈他的无数次选择,谈他的理想、他的失误、他的教训。从上午9点谈到中午12点半,之后的午餐时间也被谈话填满,这顿饭从1点吃到3点。为此,他牺牲了他习惯的午休时间。他平和地谈论着他的想法,谈那些被广为议论的话题,就像对着朋友淡淡梳理过往。
那次将近6个小时的交流,也让万隆的形象更加丰富。
对事业,他敢于放弃,勇于坚守。和同行业的雨润食品的多元化相比,双汇看上去太过保守。如今的雨润集团已经成为一家集食品、物流、百货、旅游、房地产、金融等产业于一体的多元化企业。双汇却仍然坚守主业。而在双汇发展过程中,也曾有高管建议双汇投资高速公路、高新电子和房地产等行业。这些提议都被万隆否决。他始终坚持“做企业要懂行”,“如果你不懂行,不可能造出好的产品,也不可能生产出成本低,又有竞争力的产品。”
这个朴素的坚持,让他没有犯一些企业家常犯的错误。他不搞与主业无关的多元化,他不为其他企业做不必要的担保。他所有的投资决策都评估风险的可控与不可控,进行取舍。即便很多行业有暴利可图,他也绝不进入。对于主业,即便遇到再多困难,他也勇于坚守。他说,“把这个行业给它做大、做专、做精、做强,做到别人不敢碰。”
当我转述一些企业家对他的景仰时,他只是一笑。他说他在肉类行业只干了两件有影响力的两件事。一是引进了中国第一条冷鲜肉生产线,二是办了一个肉类连锁店。
无疑,这两件事正在深刻地影响着中国肉类食品工业。2010年,双汇销售收入突破500亿元。当年12月1日,在云南昆明举行双汇经销商大会,会场内外到处都是双汇“专注成就辉煌”的宣传语。
但他对自我却看得很淡。他说,“我从来不把自己当回事。”“不管啥时候,不管别人怎么抬举你,你千万不要把你自己当回事,觉得你自己很了不起了,觉得自己很高贵了。这时候一旦你看不清自己,就到你犯错误、甚至到你倒霉的时候了。”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