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钢履新证监会 资本市场改革新期待
根据相关报道,中组部对肖钢曾有如此评价:“年富力强,处事果断,作风朴实,熟悉宏观经济和金融业务,有改革创新意识,善于研究问题,组织和协调能力强。”
在中行任职期间,对于中国宏观经济的走势、货币政策的关键点,肖钢都提出了他的专业判断。同时,他还不断呼吁利率、汇率市场化的改革。
银行业不仅仅是肖钢职业生涯唯一接触过的行业,在担任央行副行长一职期间,肖钢还长期分管信托业务。
时值中国信托业面临整顿、撤销、重组的关键时期,肖钢成为这一行业的积极推动者。他参与促进《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的出台,这被认为为信托业近几年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2月末,中国信托业管理资产规模已经达到8.27万亿。去年底,信托行业的资产规模已经超过保险行业,成为中国第二大金融行业。
2003年,年仅45岁的肖钢,临危受命上任中国银行董事长,开始了他掌舵中行的航程。2012年6月末,中行的总资产达到12.8万亿元,是2003年肖钢上任之初的3.3倍。
2004年,按照国务院的部署,中国银行作为首家试点银行,掀起了银行业整体改制的浪潮,肖钢正是这一银行改革的直接推动者。从改制到引入战略投资者,再到H股和A股的上市,期间的路并不平坦,但是肖钢凭借其“铁腕”风格扫除了重重改制障碍,用3年的时间完成这一系列艰难的改革。
然而上市并不是中国银行的终点,也并非中国银行业的终点,而是另外一个起点。在推动中国银行改革之初,国际化的战略影响了中国银行在未来发展道路上的进退。可喜的是,这一国际化的战略将中国银行推向了更加广阔的市场。
2011年11月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上,中国银行入选全球系统性重要银行,是新兴市场国家中唯一入选的机构。中国银行也当之无愧成为中国国际化和多元化程度最高的银行。
中行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中国银行拥有海外机构613家,覆盖香港、澳门、台湾以及35个国家。与近18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1600多家外国银行建立了代理行关系。去年底,中行台北分行获准担任台湾人民币业务清算行,今年2月份该分行全面启动了台湾地区跨境人民币业务全面启动。
中行在取得国际化的诸多成功之后,也开始面临多重压力。 2012年上半年,中行跌落四大行排名最末位,对内的转型成为了肖钢需要思考的问题。
掌舵中行近10年,对于银行的转型,肖钢有他自己的思路。谈及中国银行业的转型之路的时候,肖钢就提出了多元化经营、国际化经营的道路,同时提出利用现代化科技引领银行的转型。
“目前,世界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变革时期,中国经济金融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肖钢称。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