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两会上有关注新三板的讨论与表述会否引起你投资的变化?
注册制将使壳资源炒作降温
中国基金报:你觉得注册制推出,对A股市场会产生什么影响?
莫泰山:从市场角度看,将会有更多企业上市;从投资者角度看,将有更多投资标的可供选择;从拟上市企业来看,将有更多融资发展机会。随着注册制推出以及以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资本市场服务于实体经济、服务于中国经济转型的能力肯定会上一个大台阶,从这点看,注册制非常值得期待。
戴德舜:未来信披要求更高,退市、转板、投资者保护机制也将逐步完善,对中介机构的专业性以及投资者的判断能力将提出更高要求。长期来看,注册制后IPO供给放开,打新的高收益规律也将被打破。
蒋建伟:注册制改革的推进,会降低市场壳的价值。重组、资产注入的机会将会减少,投资将会更多地关注公司的持续成长性,选股将更为重要。
魏凤春:注册制推出对创投板块、券商以及整个新兴产业发展都有帮助。壳资源会减价,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更难以压价;新兴产业发展主要受益于大量新进入资本市场同行带来的鲶鱼效应。
晏斌:注册制的推出会加速整个市场结构的变化,提升融资效率。首先,新兴企业会加快上市步伐,融资后进一步扩张发展,创造价值甚至成为牛股,引领经济结构调整的潮流;其次,传统企业会加速产品结构和商业模式的革新,带来经济结构进一步升级;最后,注册制将令定价回归市场化,直接融资比例提升,市场效率提高。
吴文哲:市场对今年注册制的预期很充分,市场有意识地规避了一些纯炒作的个股。所以我们认为注册制虽然会增加新股供给,但对大盘蓝筹影响小于中小盘,特别是小盘个股。
廖波俊:注册制对市场的影响,早期应该更多在心理层面,但经过长期预热,投资者已经有了足够的心理准备,放开注册制以后不见得市场就会下跌。同时,随着注册上市的企业越来越多,长期来说会导致市场分化。
李冬:市场可能比较担忧注册制推行后小盘股会出现下跌,但我的观点不同。第一,如果要推出注册制,还是需要有完善的退市制度相配套,市场形成有进有出的格局,同时不审核并不代表所有企业都会一窝蜂上市,因为不是每家企业都能发行成功,不太会出现供给大幅增加的情况;第二,好企业永远是稀缺的,不会因为有一家同行业的企业上市就过剩了,是否稀缺并不取决于同行业企业数量,而是企业的内涵;第三,并购的逻辑依然存在,甚至可能反而强化了,但未来并购会越来越多地与公司原有主业具有较强的逻辑关系;第四,注册制推出后,对ST和壳资源的炒作会减少。
中国基金报:注册制推出会对哪些板块形成利好或利空?你的投资策略会否改变?
雷宇:注册制的推出对纯概念炒作的股票是利空。而对真正高科技公司形成利好,因为注册制将有助于有活力的科技类小公司上市,将推高市场对高科技类股票的热情。
刘伟亭:利好于新兴产业,尤其是对那些商业模式较好、代表未来经济发展方向的公司;可以做股权业务投资的上市公司;具有承销业务的券商板块。
李冬:就我个人而言,主要是投向新经济相关领域,以成长股投资为主,注重大趋势和景气行业投资,在细分领域内更倾向于龙头企业。
晏斌:注册制推出最利好新经济板块,主要集中在TMT、新能源、新材料、新传媒以及各行业的创新领域。注册制将带来市场热点的转向,但未必对整个大盘以及原先估值较高的新产业公司造成利空。
国企改革面临四大投资机会
中国基金报:两会对国企改革的讨论会对你的投资产生怎样的影响?
刘伟亭:对我的投资影响不大,但会影响市场情绪和预期。
王欢:目前朱雀已经建立了国企改革标的库,并正积极筹备发行与之相关的产品。从投资标的上看,国企分为央企和地方国企,改革力度有所差别,我们会更关注愿意做更多尝试的企业。同时,国企改革牵涉方面较广,包括企业的实际情况、想法和意愿、政策等,这些都需要紧密跟踪才能更好把握机会。
中国基金报:从机构投资者的角度来看,国企改革会带来哪些投资机会?
杨冬冬:国企改革会带来四个方面的投资机会。第一,打破行政垄断,改革自然垄断。石油石化、电力、铁路、电信等自然垄断行业将放开竞争性业务,许多原先存在行政垄断的服务业(文化传媒、金融、医疗、教育等)也放松管制。第二,解决“一股独大”痼疾。从国企上市公司看,采掘、钢铁、化工、建筑、公用事业等行业“一股独大”的情况比较严重,说明在许多竞争性行业的国企,国有资本的股权占比很高,向非公资本出让股权的空间很大,也会带来许多机会。第三,国有资产证券化。各地国企改革均强调要提高国企资产证券化率。多数省份的2020年目标为60%,而当前多数省份国企证券化率不到30%,提升空间很大。由此,国资证券化带来的并购重组、资产注入、整体上市、做大做强将会广受资本市场的关注。第四,混合所有制“一企一策”。各国企在股权多元化的参与方、董事会建设、股权激励、员工持股等多方面改革时将有所差别。多样化的改革措施带来的改革红利值得期待。
中国基金报:国企改革的关键环节是什么?
杨冬冬:有两个:一是加快国企股权多元化改革,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二是深化国有企业管理体制,健全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而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我预期国有企业改革将延续至2020年。
王欢:此次混合所有制改革类似于早期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中国经济的作用,其关键是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变为核心性作用,能够提升企业运作的活力和效率,市场估值也会更高。
胡晓辉:混合所有制改革,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能否顺利转型。我国的债务多存在于地方政府和企业之中。由于杠杆过大,债务过深,我国要解决去杠杆问题很难获得资金,全社会通过银行信贷融资也不可行。在此背景下,混合所有制改革作为非常中国化的去杠杆解决方式,可以直接引进民资,增加企业现金,还可以用民资的活力解决发展的问题。因此,混合所有制改革是我国解决国家经济转型、企业降杠杆的重要战略举措,其核心在于真正让利于民、推出有效资产、让民营资本全方位地参与到企业经营管理中去。
刘伟亭:有效混合的内涵是要搞活企业,资产保值增值;其次,混改后企业权责要分明,国企的优势是资源,民企的优势是机制,大家要发挥各自优势,扬长避短,进行有效的组合;再次,混合后要能建立起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治理结构;最后,要让混合后的企业在市场上能形成真正的竞争力,这是检验混合是否有效的核心标准之一。
雷宇:国有企业改革实现有效混合的关键在于建立现代产权制度。
深港通利好深市蓝筹股
中国基金报:深港通会带来哪些投资机会?对创业板会否形成压力?
长信基金:由于深A股估值较高,对海外机构吸引力有限,因此我们认为深港通带来的增量海外资金相对有限,但出现大量资金净流出的概率不大,不会对创业板形成压力。
蒋建伟:深港通的推出类似于沪港通,实质是A股国际化的过程,随着中国经济在全球重要性的提高以及全球资产配置需求的提升,将会在中长期对国内A股有较大正面影响,同时也可能加大A股波动。如果在深港通推出之前,创业板大幅上涨,那么深港通推出可能会对创业板形成短暂冲击,但是股价最终是由公司基本面决定的,能够持续成长的公司,股价一定会持续走高,跟是否创业板无关。
陈继武:创业板本身定价不合理,现在开放市场,对其形成冲击比较正常,价格会更为合理。有效的市场应该是定价合理的、优化资源配置的市场,这样才能提升整个国家的运行效率。
王欢:深港通在逻辑上会对创业板估值形成压力,但实质上影响可能并没有那么大。市场原来对沪港通预期非常高,但实际开放后额度使用暂时并不大,此外,每个市场都有监管、法律等软性问题,投资者开户等一系列困难,所以实际冲击程度还有待观察。
廖波俊:市场比较担心深港通推出后,创业板会有抛售压力,香港小盘股会得到提振。我们不这么认为,主要原因有三点。第一,A股市场比港股更活跃,从沪港通的资金流向、每日交易量都可以看出,同时A股是新兴市场,吸引力较大,经常是A股上涨带动港股上涨;第二,香港成长股和A股的环境完全不同,除了个别公司,大量代表新兴产业的公司都在深圳上市,香港成长股资源比较缺乏,而且内地成长股有庞大内地市场为依托,例如互联网公司与传统产业的深入结合,比如金融、医疗、农业等;第三,从时间周期上来看,深港通开发的标的一开始可能不多,也许会是深证100,之后才会逐步放开。
杨德龙:深港通如果推出将有利于深市的蓝筹板块,尤其是对深证100等可能纳入深港通范围的股票形成利好;而对创业板则形成利空,因为香港的小盘股估值较低,而A股创业板的估值过高,可能会导致创业板估值下降。
魏凤春:由于有沪港通的示范效应,深港通对市场影响会大幅减少,预计短期对创业板影响较小。
中国基金报:你会否借道深港通或沪港通投资港股,为什么?
陈继武:市场可以自由流动是最好的,我们会根据估值进行投资。只要股票足够便宜,并且有很大价值就可以投资。重要的不是涨跌,而是股票有没有价值,有时下跌反而是好机会。对于看准的股票,坚持买入持有,会有比较好的分红。
王欢:我们更倾向于选择AH股有估值差异的股票,选择认可的公司,同时也会观察影响香港市场的全球资金变化。
廖波俊:目前没有系统性研究和投资港股的打算,只在研究A股市场时注意到同行业、同领域的港股标的,结合行业上下游、产业链、客户等方面考察过一些。如果未来有条件,我们不排斥投资港股,但比较看重标的质量。
杨德龙:现在基金尚没有渠道借道沪港通投资港股,如果未来放开的话,港股还是有许多内地稀缺的投资机会,例如,港股有博彩业、互联网等A股稀缺的板块,而且港股的小盘股估值较低,相对于A股更具有投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