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41岁的农妇晓兰站在闷热潮湿的西瓜棚内,对记者提出的这几个股市“术语”一头雾水,连连摇头,再细问,她说K线图大概就是涨跌的走势,但还能从K线图中看出别的什么门道来,她不懂,至于“溢价率”、“报表”,她连听都没听说过。可就这样一个几乎对股市一问三不知的职业农民,却在今年4月底成为了一个新股民。
钱总是要找个出路的,在县城买了一套房后,晓峰又追了三年的彩票,每一期买30元,三年来花了一万多元,连十块钱都没有中几个!“彩票和股市一样不透明!”彩票也不玩了,有过这样的经历,从去年底开始,不断有人劝说他重新杀入股市,但晓峰都忍住了,“我不敢碰了,都说基金风险小,但我身边买基金的人这些年也一直被套牢。”
没有领略过股市风险的晓兰却是另外一个情形,炒股亏损的新闻,晓兰这几年从新闻里其实看到过不少,一个在上海定居的邻居曾告诉她一个案例,一名公务员2010年以220万元卖掉了上海闵行区的一套住宅,寄住在丈母娘家,房款放进了股市补仓,指望抄底翻盘,再买一套好房子,结果到2014年初剩下了110多万元。
股市有风险,晓兰感觉就像虎口夺肉,因此心理本也是有防线的,但2015年初以来,股市节节攀升,7年前冲6000点的那个势头又出现了。
投入几万元,动动手指头,一天就能赚几百元甚至几千元,这对晓兰这样一直靠耕作本本分分赚钱的农民而言诱惑实在太大。
“国家经济下行压力大,必须拉动股市,带动经济!”
“这一轮调控和7年前不一样,沪市要破万!”
“不需要懂炒股,大形势下,买什么股都涨,傻子都能赚钱!”
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手机应用技术的发展,农村的社交方式发生改变、社交范围也得到拓展。晓兰不断看到这样鼓动的信息,一名在城里生活的亲戚是一个老股民,游说晓兰,“她说认识证券公司的人,有内部消息,跟着她做就行了。”
终于在2015年4月的一天,晓兰在城里亲戚的陪同下,去县城的证券交易所开户了,当时,她连沪市、深市、创业板什么都没搞懂。“证券公司的经理让我填了一堆申请表,我也不懂,按要求签字就是了。”
晓兰不懂得如何操作,这并不是问题,证券公司帮她手机上下载了操作软件,简单的几个步骤,对她这样具备一定文化知识的农民而言,并不难。
晓兰投入了2万元,她说小玩玩。“输了也没多少,就当老公赌博玩掉了。”
唉,套牢了!
晓兰显然口是心非了,嘴上说输赢无所谓,心里却很在乎。2万元,她要辛辛苦苦耕作一个季节呢,再说,她还指望这2万元去在股市赚更多的钱。新股民晓兰回到村里后生活方式很快发生微妙的转变——牌桌上鲜见他们夫妻俩的身影,农忙间隙不忘掏出手机看看自己买的股票涨了没有,《非诚勿扰》、《老娘舅》这样一直在睡前追捧的节目也不看了,转为关注新闻。
“我不懂股票,买什么股票,只能听证券公司的经理和那个亲戚推荐。”晓兰对一支股票好坏的判断还来自她从新闻中捕捉的信息,她较为信任金融、科技、医药板块,“那么大的银行,那么大的国有企业,怎么可能跌?”在她的认识里,石油领域的一次反腐可能都成为她看好一支石油股票的理由。显然,晓兰没有明白股市是怎么一回事,但这在一开始似乎并不重要,因为整个5月,确实各个板块似乎买什么都会涨。
晓兰很少去买进卖出,交易频率非常低,开户时,股票经纪和亲戚推荐的几支股票,她几乎没有变动,因为她一则对操作仍感陌生;二则,她以前对股市留下的印象就是要长线操作,更为重要的原因则是因为正是西瓜销售的旺季以及夏收最繁忙的时节,晓兰每天并没有太多时间扑入到股市。
晓兰炒股就像种植庄稼那样原始,她买几支股票就像在地里播下了种子,然后看着它自己成长,哪天时机到了再就去收割,收获好不好,全看天。
渐渐地,村里务农的年轻人知道晓兰在炒股,他们最喜欢打听的就是晓兰到底投入了多少,赚了多少,而父母则总是担心,提醒她小心血本无归。对这两种声音,晓兰都回答:“我就是小玩玩,没什么。”
才半个多月,晓兰的2万元就变成了25000多元,她一度想追加投入,但又很矛盾,怕投入多了,万一亏损;又怕投入少了,错过赚钱的好机会。
至少现在看来,家庭的另一个计划挽救了她——丈夫执意要买一部新轿车,而她原本的计划是买部二手车。这意味着家庭购车计划将多付出近一半的预算。
在农村,来自身边的示范效应有很大的影响力,一些村民开始找晓兰打听开户以及炒股的方法。晓兰说自己啥也不懂,但村民不信,以为这是谦虚。
5月28日,7年前“5·30股灾”的一幕上演了。晓兰惊呆了,打开手机操作系统,看到满屏的绿色以及缩水的资金,整个人都不好了。
接下来的一个月,是晓兰最为煎熬的一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