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15日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9月金融数据较8月明显回升,并且也普遍高于市场此前的预期。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阮健弘15日表示,三季度金融数据整体向好,是实体经济存在较强的资金需求和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加强共同作用的结果。
9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3.0%,创下近6年来新高。针对通胀对货币政策影响的问题,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表示,对内保持物价稳定是货币政策的目标之一,中国目前不存在持续通胀或通缩的基础。但要防止通胀预期扩散,从而避免形成恶性循环,未来央行将密切关注包括CPI、PPI等各项指标的后续走势。
9月金融数据全面向好
数据显示,9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95.23万亿元,同比增长8.4%,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2个和0.1个百分点;9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2.27万亿元,分别比上月和上年同期多2550亿元和1383亿元;9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69万亿元,同比多增3069亿元。
阮健弘表示,三季度金融数据整体向好,应该说是实体经济存在较强的资金需求和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加强共同作用的结果。我国经济基本面长期向好,增长的韧性较强,实体经济对资金需求仍然较强。她介绍称,近期人民银行对全国300多个地市进行的信贷需求调查的结果显示,实体经济微观主体仍然有较强的信贷需求,40%的银行认为四季度信贷需求较去年同期会有所增加。与此同时,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得到加强,今年以来人民银行及其他部门主动作为,加强协调,在规范金融秩序的同时,加大宏观经济逆周期调节力度,疏通金融体系流动性向实体经济传导的渠道,资金供需关系更为合理,投向实体经济的资金有所增加。
针对M2的回升,阮健弘也表示,货币供应量增速回升是人民银行坚持稳健货币政策、保持政策力度松紧适度的政策体现,今年以来,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金融管理部门综合运用多种政策工具,丰富银行补充资本的资金来源,适时降低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增强商业银行资金运用能力,推动了M2的回升。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9月新增社会融资规模为2.27万亿元,环比多增约2500亿元,同比也有近1400亿元的多增。从分项来看,当月新增社融大幅上升主因是人民币贷款显著多增;同时,尽管伴随房地产融资渠道收紧,市场普遍关注信托贷款走势,但本月数据表明,该项指标负增规模较上月未现明显放大,表外融资整体收缩幅度与上月基本持平,同比则出现明显改善。
值得注意的是,自2019年9月起,人民银行进一步完善“社会融资规模”中的“企业债券”统计,将“交易所企业资产支持证券”纳入“企业债券”指标。对此,阮健弘表示,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的子公司在交易所发行的资产支持证券(ABS),大多数是以企业应收贷款和小额贷款公司的贷款作为基础资产,这种ABS是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资金支持,性质与企业债券性质类似。“通过这次口径调整,社会融资规模中企业债券口径就更为完整了。调整之后,央行对历史数据回溯了3年,从回溯情况看,社会融资规模指标仍然保持了较好的连续性和平稳性,没有发生明显波动。”她说。
房地产贷款增速连续回落
在金融数据全面回升的同时,其结构也进一步变化,表明资金进一步向实体经济领域和国家引导重点支持的领域集中。
“前三季度,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3.9万亿元,同比多增1.1万亿元;前三季度企业贷款增加8.2万亿元,同比多增1.15万亿元。这是一个可喜的变化,表明资金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在加强。”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主任周学东表示。
根据央行公布的数据,基础设施行业的中长期贷款增长较快,9月末其余额同比增速为年内高点。制造业的中长期贷款增速明显回升,特别是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保持了快速增长。与此同时,不含房地产业的服务业中长期贷款增速明显提高。
而房地产领域贷款增速则一直在“压缩”。9月末,人民币房地产贷款余额为43.3万亿元,同比增速为15.6%,连续14个月回落。前三季度,新增人民币房地产贷款4.6万亿元,占同期人民币新增贷款量的33.7%,与去年全年水平相比低6.2个百分点。
前三季度新增个人住房贷款占各项贷款比例是24.1%。周学东表示,“这是比较合理的占比。过去房地产热的时候个人购房贷款增长会非常快,占比高的时候有些城市甚至超过50%,银行贷款增量中超过一半流向房地产及购房领域。现在从全国来看,占比降至24.1%,是相对比较合理的水平。根据多年观察,25%左右的占比是比较合理的。过去几年多数情况下,这一数据都在30%以上。”
央行密切关注CPI和PPI走势
同日发布的9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3.0%。由于物价水平也是央行货币政策操作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因此市场也高度关注这一数据对央行后续货币政策操作的影响。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表示,对内保持物价稳定是货币政策的目标之一,中国目前不存在持续通胀或通缩的基础。但要防止通胀预期扩散,从而避免形成恶性循环,未来央行将密切关注包括CPI、PPI在内各项指标的后续走势。
孙国峰指出,判断通胀有很多指标。“除了CPI,还有核心CPI、PPI和GDP平减指数。从货币政策的角度来看,所有指标都要关注,而目前国际上最关注的是CPI, 9月CPI达到3%,后续CPI和PPI的走势,央行也会密切关注。”孙国峰说。
在保持物价平稳的同时,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也是当前货币政策的重要任务。谈及如何平衡二者关系,更好发挥货币政策作用时,孙国峰表示,防通胀主要是稳定预期,要关注预期变化,主要通过强调货币政策的立场,要求M2增速与GDP名义增速基本匹配,释放稳健信号,另外保持存款基准利率稳定。对于降低融资成本,则主要通过改革的方式,也就是8月推出的LPR形成机制改革。
目前,新LPR已经有8月和9月两次报价,其中一年期LPR分别报价4.25%和4.20%,五年期则都为4.85%,较此前LPR和贷款基准利率皆有下调。“LPR两次报价符合市场预期,金融市场反应比较平稳,社会反应正面。”孙国峰称。他同时表示,央行同时研究存量贷款定价基准的转换,随着新增贷款运用LPR比例的提高,及存量贷款转换的推进,未来贷款基准利率逐渐淡出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
针对媒体提出的后续是否会考虑下调MLF(中期借贷便利)利率的问题,孙国峰表示,前期的市场利率已经有很大幅度的下行,所以关键问题在于如何降低风险溢价,央行9月的降准,就在于帮助商业银行降低资金成本和风险溢价。
机构对于下一步货币政策走势预期有所分化。华泰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李超预计,后续货币政策仍将密切跟踪经济增长及物价走势,年内降准概率不大,降息操作也将较为谨慎。而王青认为,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背景下,加大货币政策传导力度,定向支持实体经济的政策目标已经明显,未来降准、降息均有较大操作空间,特别是针对制造业、民营及小微企业的定向滴灌政策还会持续发力。
在3月底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进一步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规模,扩大有效投资补短板的基础上,财政部等中央部委和地方政府近期持续加大稳投资政策力度,不断出台措施推进专项债加快落地,以进一步扩大有效投资,推动经济稳步增长。
在2019年12月13日至2020年1月13日期间,央行和外汇局曾就《规定》(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各界广泛征求意见,在意见征集期内共收到14家机构73条意见建议,绝大多数意见和建议已采纳吸收。而此次《规定》的发布,意味着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我国境内金融市场的多项利好政策正式落地。
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是畅通经济循环的基础。当前,国内企业复工复产加快,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有利因素快速增加,但国际疫情持续蔓延,给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带来较大影响。
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是畅通经济循环的基础。当前,国内企业复工复产加快,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有利因素快速增加,但国际疫情持续蔓延,给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带来较大影响。
为缓解疫情对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主的影响,2020年4月28日,邮储银行郑州市分行联合郑州市人社局创贷科、管城区人社局劳动保障中心,到郑州市商丘商会宣讲创业担保贷款政策。
中国人民银行28日公布了2020年第一季度银行家问卷调查报告。报告显示,一季度,货币政策感受指数为72.7%,比上季提高17.6个百分点,为2013年以来的季度新高。其中,超过一半的银行家认为货币政策“适度”。
新冠肺炎疫情自年初暴发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快速蔓延,引发国际市场大幅动荡,全球经济和供应链体系遭受重大冲击和影响,给国内经济社会的正常运行带来严重干扰,也增添了2020年河南省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
会议指出,金融系统在支持脱贫攻坚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近年来,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及已脱贫人口贷款余额持续增长,贷款覆盖面稳步提升,“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贷款增速保持较快增长,基础金融服务明显改善。
自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专门部署强化农村补短板保障措施以来,支持乡村振兴的多个重磅金融政策相继落地。22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做好2020年银行业保险业服务“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明确今年“三农”领域金融服务重点工作,加强监管政策引领。近一个月内,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考评办法的推出、农业农村部与大型银行“银政合作”模式的探索与推广、央行再贷款再贴现政策对春耕备耕的“精准滴灌”等多项举措,正在为农村金融注入活力。
为积极响应党中央和地方政府号召,有效支持上街区中小企业复工复产,近日,邮储银行上街区支行开展“送政策、送服务、送要素、强信心”主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