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自年初暴发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快速蔓延,引发国际市场大幅动荡,全球经济和供应链体系遭受重大冲击和影响,给国内经济社会的正常运行带来严重干扰,也增添了2020年河南省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
一、新冠疫情对国内外宏观经济的冲击
按照世卫组织和医学权威专家的评估,“全球感染高峰尚未到来”,新冠疫情控制最少也要持续半年,且极有可能延续到年底。疫情防控不仅直接影响居民家庭消费的需求端,也直接冲击了企业生产运营的供给端。
疫情造成全球供应链和人员来往中断。主要发达国家的消费、生产、投资和贸易活动趋于冷却甚至停滞,受疫情冲击较为严重的美国、欧盟、日本及中国等经济体贡献了全球GDP的60%以上,世界经济格局出现前所未有的动荡。IMF预测疫情将导致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全球经济将出现明显负增长,世界银行预计疫情将使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发展中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大幅放缓。
海外疫情对国内经济的导入性冲击和影响正在显现。国内疫情防控的根本性反转,使得复工复产得以全面推进,但经济复苏和增长又受到全球供应链中断和外贸进出口停滞的冲击,一季度GDP增长率同比下降6.8%,出口下降11.4%,贸易顺差减少80.6%。由于全球产业供应链向国内的传导具有时间上的滞后效应,疫情对服务业、外贸业影响较大,行业复苏周期延长,后三季度经济形势仍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
中央在要求加强“六稳”工作的同时,提出了“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的“六保”工作新要求,强调增强底线思维的战略紧迫感明显增强。在外贸需求萎缩之际,宏观经济政策的着力点就聚焦在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上。
二、疫情影响下的河南经济结构特征
河南地处中原腹地,面对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虽然加快了企业复工复产步伐,生产生活秩序也逐步恢复,但是全省经济依然受到了疫情的较大冲击,中小微企业尤甚。一季度全省消费市场、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生产等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其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21.9%,商品房销售额下降26.2%,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7.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6.8%,实现“六稳”、“六保”工作要求依然面临较大压力。与此同时,河南作为人口大省,经济结构相对传统,城镇化发展空间较大,为应对疫情、实现经济稳中求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是河南省庞大的城乡人口有利于支撑消费需求的扩张。2019年全省总人口10952万人,新出生人口120万,高于全国人口出生率。城乡居民收入的稳步提升使得河南成为国内重要的区域消费市场,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常年位居中部第一,是实现全省消费复苏及内需增长的有力支撑条件。随着各项消费刺激和优惠政策的落地,全省的消费活力和消费潜力将逐渐恢复和释放,发挥实现二、三季度乃至全年经济增长目标的锚定功能。
二是河南省相对传统的经济结构有利于减缓疫情的冲击影响。2019年全省三次产业结构比为8.5∶43.5∶48.0,“三二一”产业排序的经济结构刚刚形成,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增速十分接近。工业对全省经济的支撑作用依然较强,五大主导产业中除电子信息产业外,基本保持稳定,食品产业还受到利好提振。新冠疫情对人员接触多的服务业冲击更为明显,全省经济对服务业的依赖程度相对较低,降低了疫情冲击的不利影响。
三是河南省进出口贸易额占GDP比重低,经济对外依存度较小。从进出口情况看,2019年河南省外贸进出口总值5711.6亿元,与全省GDP的比值为10.5%,远低于全国31.8%的水平,剔除富士康企业的进出口影响后,比值进一步缩小为4.3%。全省经济外向度整体较低,疫情带来的外贸冲击相对有限,有利于尽快恢复全省经济和产业供应链。
四是河南省城镇化发展潜力大,蕴含“新”“老”基建投资空间。全省县域经济发达,2019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3.2%,低于全国60.6%的城镇化率平均水平,郑州都市区在全省的首位度只有21.4%,也低于国内省会城市的平均水平。作为人口大省的城镇化潜力巨大,在市政基础设施、公共交通、公共服务等领域的投资需求空间较大,既包括传统的基建投资,也包括5G、大数据等新基建投资。
三、疫情下的经济形势与政策展望
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年份,也是脱贫攻坚决战收官之年,具有十分重要且特殊的节点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明确强调,要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确保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因此,客观上仍然需要一个相对刚性的宏观经济增长率作为支撑条件,经济政策的“托底”、“保底”和“刺激”效应预期强烈。
一是财政政策将更加积极有为,重在强化“稳投资、扩消费、稳就业”导向。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投资需求是短期对冲出口需求萎缩的最有力抓手,投资额大、可控性强、疫情影响小。通过提高赤字率、发行抗疫特别国债和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路径扩充财政资金来源,为托底经济增长准备好“弹药库”。在国内城镇化公共设施、交通物流网络、农田水利建设等传统基础设施领域,以及5G信息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领域,加大财政直接投资和放大财政资金投资引导作用,既可以弥补经济社会发展短板,又可以迅速实施以稳定国内投资需求。目前,河南省已经制定实施“补短板‘982’工程”投资、“服务业促投资‘1125’工程”及“加快推进5G网络建设”投资计划等,涉及重大项目投资规模2万多亿元。
二是货币政策将更加灵活宽松,重在稳定流动性预期。新冠疫情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的集体避险行为,各国央行都提供了无限的流动性支持。相比之下,国内货币政策更强调结构性放量与降资金成本相结合,以避免“市场出现‘钱荒’或者钱‘变毛’”。货币政策的流动性支持将使得金融机构及实体经济面临较为充裕的资金供给,为受疫情影响的产业链和市场主体提供稳定的现金流支持。同时央行引导资金成本下行进而降低企业成本的政策意图明显,通过公开市场操作逐步引导LPR利率下行,不断降低实体经济资金成本,运用定向降准和再贷款等手段,支持受疫情冲击较大的中小微企业,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三是消费政策将更加有针对性,重在释放国内消费潜力。新冠疫情对短期消费产生了较大扰动,主要在于严格的疫情防控措施限制,随着国内疫情防控的根本性反转,消费需求成为中长期确定性最强、经济支撑作用最坚实的因素。2019年全国消费需求对GDP增长的贡献度为57.8%,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超过18个省市宣布消费补贴政策,发放消费券超50亿元,其所带动的消费杠杆放大效应正在发挥,消费鼓励政策的逐步落地将带动居民消费潜力的全面释放。随着复商复市的全面推进,二季度百货、影视、旅游、交通等可选消费将全面走向复苏,回补消费和报复性消费可期,汽车等大宗耐用品消费也将迎来反弹。
综合河南省坚实的内需基础和相对传统的经济结构,以及陆续出台的“促消费、稳投资”经济恢复促进政策,复工复产、复商复市正全面展开,要素市场改革活力不断释放,整体上应对二季度及之后政策落地及经济发展保持信心。郑州银行作为立足河南省的本地法人金融机构,疫情期间已累计发放疫情防控类贷款204户,共计8.44亿元,发放复工复产类贷款1401户,共计79亿元。郑州银行将一如既往全力支持全省实体经济发展,不断增强供应链金融服务特色,继续发挥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模范带头作用,用好用足各项金融支持政策,为全省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刘玲)
(作者为郑州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 王天宇)
自疫情发生以来,全国各金融机构,特别是城商行、民营银行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按照监管工作要求,急事急办全力支持疫情防控和小微企业复工复产,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金融力量”。
2月19日,郑州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天宇走访多家营业网点,实地调研基层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工作开展情况、近期业务办理情况、总行出台的惠企便民措施落实情况以及受疫情影响客户的相关诉求等,同时给一线员工送上消毒液、口罩等防护物资。
为深入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走心走实,坚持学原著、读原文、悟原理,10月18日上午,郑州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天宇在总行四楼第一会议室讲《共产党宣言》主题党课。
10月19日,2019第四届中国物流与供应链金融峰会暨第三届中国商贸物流银行联盟峰会在郑州开幕。中国商贸物流银行联盟主席,郑州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天宇在开幕致辞时表示,中国商贸物流银行联盟目前已汇聚了金融、商贸、物流领域的领军企业,今后将共同打造银企协同创新平台,免费为联盟成员提供金融科技服务。
中小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增长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金融监管趋严,利率市场化逐渐完善,中小银行发展业务面临严峻挑战。
“民营经济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但由于公司治理不完善、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制约,其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融资难问题仍较为突出。”2019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郑州银行董事长王天宇在接受记者专访时如是说。
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受访时,王天宇说,相比江浙沿海一带,河南在科创领域确有短板,因此需要各方共同营造有利于双创发展的环境。
“城商行与生俱来的资源禀赋,决定了不能做全能银行,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聚焦优势、专注特色,这样才有出路、有未来。”近日,全国人大代表、郑州银行董事长王天宇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
“城商行与生俱来的资源禀赋,决定我们不能做全能银行。聚焦优势、专注特色才有出路。”带领郑州银行成为首家“A H”股上市的城商行后,全国人大代表、郑州银行董事长王天宇对于公司未来发展规划的思路依然理性而清晰,“郑州银行的目标是成为百年老店,不求做大,只求做一个特色化的精品银行。”
全国人大代表、郑州银行董事长王天宇在今年两会期间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乡村振兴,要有资金助力相关产业发展,这方面就需要银行和企业共同发力,发展产业留住人才、加大扶贫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