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频道 > 财经观察 > 正文

便利伴随着担忧 “刷脸”会不会刷走安全

2018年08月16日08:47  来源:人民日报

5034

   人工智能的应用带来便利,也引发数据滥用、隐私侵犯的担忧

  “刷脸”会不会刷走安全(解码·人脸识别技术)

  随着数据的积累、计算机算力的跃升和算法的优化,人工智能正在让生活变得高效。语音识别、图像识别使身份认证更可信赖,短短几秒就能证明“你就是你”;智能诊疗和自动驾驶,更让人们看到了战胜疾病、减少事故的新机会;人工智能还可以轻松战胜围棋高手,写出优美的诗句……其自主性和创造性正在模糊人和机器的分野。

  但是,当隐私侵犯、数据泄露、算法偏见等事件层出不穷时,人们又不得不反思:人工智能的持续进步和广泛应用带来的好处是巨大的,为了让它真正有益于社会,同样不能忽视的还有对人工智能的价值引导、伦理调节以及风险规制。

  “刷脸”应用更广泛,对隐私权的威胁值得重视

  “刷脸”进站、“刷脸”支付、“刷脸”签到、“刷脸”执法……人脸识别技术正走进更为广阔的应用场景,与指纹、虹膜等相比,人脸是一个具有弱隐私性的生物特征,因此,这一技术对于公民隐私保护造成的威胁性尤其值得重视。“人脸图像或视频广义上讲也是数据,如果没有妥善保管和合理使用,就会容易侵犯用户的隐私。”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段伟文说。

  通过数据采集和机器学习来对用户的特征、偏好等“画像”,互联网服务商进而提供一些个性化的服务和推荐等,从正面看是有利于供需双方的一种互动。但对于消费者来说,这种交换是不对等的。就频频发生的个人数据侵权的事件来看,个人数据权利与机构数据权力的对比已经失衡,在对数据的收集和使用方面,消费者是被动的,企业和机构是主动的。段伟文表示,“数据实际上成为被企业垄断的资源,又是驱动经济的要素。”如果商家只从自身利益出发,就难免会对个人数据过度使用或者不恰当披露。

  “大数据时代,个人在互联网上的任何行为都会变成数据被沉淀下来,而这些数据的汇集都可能最终导致个人隐私的泄露。”湖南师范大学人工智能道德决策研究所所长李伦认为,用户已经成为被观察、分析和监测的对象。

  算法应更客观透明,要避免歧视与“杀熟”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数据的处理、分析、应用很多都是由算法来实现的,越来越多的决策正被算法所取代。从内容推荐到广告投放,从信用额度评估到犯罪风险评估,算法无处不在——它操作的自动驾驶或许比司机更加安全,它得出的诊断结果可能比医生更准确,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习惯一个由算法构建的“打分”社会。

  作为一种信息技术,算法在拨开信息和数据“迷雾”的同时,也面临着伦理上的挑战:利用人工智能来评估犯罪风险,算法可以影响刑罚;当自动驾驶汽车面临危险,算法可以决定牺牲哪一方;应用于武器系统的算法甚至可以决定攻击的目标……由此引发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何确保算法的公正?

  腾讯研究院法律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曹建峰认为,即使作为一种数学表达,算法本质上也是“以数学方式或者计算机代码表达的意见”。算法的设计、模型、目的、成功标准、数据使用等,都是编程人员的主观选择,偏见会有意或者无意地嵌入算法,使之代码化。“算法并不客观,在算法决策起作用的诸多领域,算法歧视也并不鲜见。”

  “算法决策多数情况下是一种预测,用过去的数据预测未来的趋势,算法模型和数据输入决定着预测的结果,因此这两个要素也就成为算法歧视的主要来源。”曹建峰解释说,除了主观因素以外,数据本身也会影响算法的决策和预测。“数据是社会现实的反映,数据可能是不正确、不完整或者过时的,训练数据本身也可能是歧视性的,用这样的数据训练出来的算法系统,自然也会带上歧视的烙印。”

  2016年3月,微软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Tay上线,在与网民互动过程中,很短时间内就“误入歧途”,集性别歧视、种族歧视于一身,最终微软不得不让它“下岗”。曹建峰认为,算法倾向于将歧视固化或放大,使歧视长存于整个算法之中。因此,如果将算法应用在犯罪评估、信用贷款、雇佣评估等关系人们切身利益的场合,一旦产生歧视,就可能危害个人乃至社会的利益。

  此外,深度学习还是一个典型的“黑箱”算法,可能连设计者都不知道算法如何决策,因而要在系统中发现是否存在歧视和歧视根源,技术上也较为困难。“算法的‘黑箱’特征使其决策逻辑缺乏透明性和可解释性。”李伦说,随着大数据“杀熟”、算法歧视等事件的出现,社会对算法的质疑也逐渐增多。政府和企业在使用数据的过程中,必须提高对公众的透明度,让选择权回归个人。

  加强核查监管,加大对数据滥用等行为的惩戒力度

  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强调,促进人工智能行业和企业自律,切实加强管理,加大对数据滥用、侵犯个人隐私、违背道德伦理等行为的惩戒力度。

  “虽然‘刷脸’的应用越来越多,但人工智能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需加大对数据和隐私的保护力度,关注和防范由算法滥用所导致的决策失误和社会不公。”在个人数据权利的保护方面,段伟文建议,应促使数据交易各方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让每个人知道自己的数据如何被处理,特别是用于其他用途的情形,减少数据滥用,让人们清楚知道自己的“脸”还是否安全。

  段伟文认为,要进一步加强人工智能的伦理设计,对算法的理论预设、内在机制与实践语境等进行全流程追问与核查,从算法决策的结果和影响中的不公正入手,反向核查其机制与过程有无故意或不自觉的曲解与误导,揭示存在的问题,并促使其修正和改进。

  在曹建峰看来,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伦理问题,一是要构建算法治理的内外部约束机制,将人类社会的法律、道德等规范和价值嵌入人工智能系统;二是在人工智能研发中贯彻伦理原则,促使研发人员遵守基本的伦理准则;三是对算法进行必要的监管,提升算法自身的代码透明性和算法决策的透明性;四是针对算法决策和歧视以及造成的人身财产损害,提供法律救济。

  “我们生活在一个人机共生的时代,人类与机器之间势必将发生各种冲突和矛盾,仅靠法律和制度很难完全解决。”李伦表示,人们还应努力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主动维护自身的权利,社会也应尽快建立讨论人工智能伦理问题的公共平台,让各方充分表达意见,促进共识的形成。(本报记者 谷业凯)

文章关键词:人脸识别;刷脸;隐私权 责编:王慧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 领养老金无需再证明“自己还活着”!郑州将进行网上认证

    居民养老保险待遇领取原本是件好事儿,可是为了证明钱是本人申领的,2017年年底时河南郑州市曾有多个社区要求行动不便的老人,需手拿当天报纸举在胸前拍照,以证明“自己还活着”,这种做法让一些老人表示“难以接受”。据刘先生介绍,家中老人是南阳某企业的退休人员,现在随儿女常年定居郑州,老人曾在南阳社保部门录过指纹。

  • 逃课没戏了!高校老师研发人脸识别无人机课堂点名

    从利用徒手劈砖技能讲解物理原理,到“刷脸神器”打考勤,“刷女神器”帮联谊。利用面部识别技术,识别学生脸上的表情,判断学生对这堂课是感到索然无味、还是饶有兴趣,来判断学生们对所教课程的感兴趣程度,是魏骁勇两年前的研发成功。

  • 滴滴高层首次正面回应"空姐遇害案":平台存漏洞

    滴滴公司说,根据犯罪嫌疑人刘某的情况,一定无法通过滴滴司机资格的审核,之所以通过审核,是因为账号注册时上传的是他父亲的三证。滴滴出行首席发展官李建华说,通过首单人脸识别比对的是注册车主,也就是犯罪嫌疑人刘某的父亲。

  • 女司机用男性驾照也能过审 滴滴顺风车审核存隐患

    5月11日上午,澎湃新闻记者通过实测发现,滴滴顺风车平台的车主注册环节存在安全隐患,女性司机上传了男性司机的系列证件之后,平台依然能显示“实名认证成功”。上述滴滴工作人员也对澎湃新闻记者表示,一旦冒牌车主用他人证件注册后,将无法完成后续的人脸识别认证(非必须步骤)。

  • 郑州加强客运车辆安全监管 开车打手机最高罚200

    春运第一天,郑州交警二大队为加强客运车辆安全源头化监管,曝光了39辆大型客车驾驶员开车打手机的车辆号牌及所属单位,并约谈了相关司机与部分客运公司负责人。根据公安部统计,从交通方式来看,事故造成死亡人数最多的前三类车辆是:大型客、货车; 小微型客车;电动自行车。

  • 河南人事考试引入“人脸识别” 考生“刷脸”即可入场

    今后,河南人事考试的身份识别将有新模式,1月6日,在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公开招聘第三批派遣制工作人员笔试中,首次引入“人脸识别”技术,考生“刷脸”进场,只需5秒。

  • 郑州人事考试引进“人脸识别”系统 5秒“刷脸”进场

    1月6日,在郑州航空港区公开招聘工作人员笔试中,引进了“人脸识别”系统,考生只需5秒左右,便可“刷脸”进场,不仅能一辨真假,杜绝替考,也能减轻考官压力。1月6日上午,郑州航空港区公开招聘工作人员笔试在河南信息工程学校进行。

  • 银行卡要消失了?多家银行推出这项重磅大招

    随着爆款智能手机纷纷采用面部识别技术,“刷脸”这件事已被大众所接受,未来的应用范围可能还会更加广泛。据专家介绍,刷脸取款采用红外活体检测技术、生物识别技术等,可以抵御照片、换脸视频、翻拍、3D头套等面具攻击。

  • 监管升级 郑州出租车将装人脸识别系统

    昨日上午,记者从全市出租汽车行业服务提升活动动员大会获悉,明年6月30日前,我市将建立出租汽车经营权和驾驶员退出机制、出租汽车行业诚信体系,形成“守信激励,失信惩戒,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行业信用评价体制。今年8月,首约、神州、呼我出行三家网约车平台获颁郑州首批《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许可证》。

  • iPhoneX被黑惨! 一张假面具轻松解锁"人脸识别"

    从“速冻门“到“掉漆门”, 苹果iPhone10又摊上事儿,它实力推出的一款功能——人脸识别,正在遭遇信任危机。近日,一家来自越南的网络安全公司发布声明称,他们靠精心制作的假面具成功破解了iPhone10的人脸识别系统。

  • 新闻
  • 财经
  • 汽车
  • 体育
  • 娱乐
  • 健康
  • 科技

银行头条

浦发银行专注并购金融 助力中国制造“走出去” 浦发银行专注并购金融 助力中国制造“走出去”

保险头条

中国太保荣获上海金融创新奖多个奖项

股票资讯

财经要闻

网站简介 | 招聘信息 | 会员注册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