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国新办就2018年8月国民经济运行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毛盛勇出席介绍相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CPI涨幅连续两个月扩大、近期价格上涨的预期较为强烈,对此毛盛勇表示,总的来看,CPI全年还是能够保持在合理的水平。
他介绍道,从8月份来看,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2.3%,涨幅比上个月扩大0.2个百分点。从累计来看,1-8月份上涨2.0%,如果扣除食品和能源的价格也上涨2.0%,总体来讲还是属于温和上涨的水平。
毛盛勇同时认为,最近两个月价格涨幅确实有所扩大,特别是8月份。涨幅扩大的主要原因是食品价格上涨,特别是猪肉和蔬菜价格上涨比较多,其中蔬菜价格上涨主要是由于7、8月份全国大范围的雨水、部分地区的台风,给蔬菜的生产和运输带来一定的影响,造成蔬菜价格出现一定波动。
进入9月份,这些短期因素消失以后,再加上蔬菜的生产周期比较短,蔬菜的供应能够跟上,蔬菜价格大幅上涨的基础并不存在。
从猪肉价格来看,自2017年2月份开始,猪肉价格持续走低,生猪的存栏、出栏数量有所下降,再加上前一段时间个别地区发生疫情,所以猪肉的供应有所减少,造成猪肉价格上涨。从目前来看,天气转凉,特别是中秋、国庆节假日来临,居民对猪肉的需求还会有所增加。
他同时谈到,由于价格的上涨,猪肉的供应包括生猪的出栏也会相应增加,如果没有新的疫情发生,猪肉价格也不会出现大幅度的波动。也就是说,造成8月份消费价格涨幅扩大的因素主要是一些季节性的短期因素,这些因素在未来几个月不会给价格上涨带来压力。
从非食品因素来看,主要包括工业消费品和服务价格。一方面供给能力比较充裕,工业消费品供过于求的局面短期不会改变,服务消费的价格也呈现温和上涨态势,非食品的价格从未来几个月来看还是有平稳运行的基础。再加上当前货币政策稳健中性,综合因素,CPI还是有条件保持温和上涨趋势,价格不会出现明显上涨。
毛盛勇最后补充道,推动价格上涨还有一些其他因素,比如输入性因素,或者社会预期,包括上游产品价格可能带来的传导压力,仍会受到密切关注。(于杨)
4月1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20年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成绩单。初步核算,一季度我国GDP同比下降6.8%(按可比价格计算)。
一季度居民“钱袋子”报告日前出炉。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报告显示,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561元,同比名义增长0.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3.9%。
国家统计局将于4月10日公布3月CPI数据。多家机构预测,由于猪肉、鲜菜等食品价格明显回落,国内成品油跟随国际油价下调,3月CPI将延续回落态势,同比涨幅或低于5%。
2月14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19年文化产业发展情况数据。据对全国5.8万家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调查,2019年,上述企业实现营业收入86624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7.0%,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其中,中西部地区文化产业营业收入增速较快,占全国比重提升。
本月,国家统计局将正式公布2019年国民经济运行成绩单。全年国内生产总值预计将接近100万亿元,人均GDP将迈上1万美元的台阶。
1月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19年12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数据。最新数据显示,12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4.5%,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0.5%。2019年全年,CPI比上年上涨2.9%。
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了修订后的2018年国内生产总值(GDP)数据。主要结果为:2018年国内生产总值为919281亿元,比初步核算数增加18972亿元,增幅为2.1%。
统计局11月25日发布消息,据对24个省(区、市)流通领域9大类50种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的监测显示,2019年11月中旬与11月上旬相比,15种产品价格上涨,31种下降,4种持平。
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势头强劲。国家统计局16日发布的31省份2019年前三季度GDP数据显示,中部六省GDP增速全部“跑赢”全国,西部地区表现抢眼,云南、贵州、西藏GDP增速位列全国前三甲。
国家统计局将于9日公布10月CPI数据。多机构预测,生猪低存栏量叠加国庆节日需求,10月猪肉价格上升带动食品涨幅进一步扩大,非食品方面延续增速走低格局,综合来看,10月CPI继续上行超过3%,可能达到3.2%左右,创下年度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