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违规担保由于隐蔽性较强且信息披露滞后,以及有司法判例确认违规担保有效等效应,难以杜绝。中国证券报记者统计发现,目前A股上市公司对外担保余额总计超过4.7万亿元,有近300家公司实际担保总额占净资产的比例超过50%的红线。近日,多家公司的违规担保事项曝光,违规担保的风险再次引起市场关注。
担保总额居高不下
据东方财富Choice统计,截至2018年6月30日,上市公司担保余额合计高达4.7万亿元,处于历史高位。
“上市公司只在年报和半年报公布担保余额数据。从我们日常的业务信息反馈来看,与半年报相比,2018年年报披露的担保总额将只高不低。”一家大型券商债券发行部的高层对记者表示。
从半年报数据看,沪深两市共有2076家上市公司涉及对外担保,平均对外担保余额为4.48亿元。房地产、工程机械等行业对外担保最多。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2018年6月30日,实际担保总额占净资产的比例排名前5位的全部是ST和*ST公司,包括ST慧球、*ST成城、*ST柳化、*ST海润和*ST宜化。其中,ST慧球实际担保总额占净资产的比例高达2485.97%,其余4家都在1000%以上。
东方金诚研究发展部技术负责人张文玲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一般而言,上市公司为全资子公司、控股公司提供连带责任担保,主要用于银行授信、偿还债务,此外,也为上游供货商、下游销售商提供连带责任担保。从担保目的看,有的是为了确保被担保公司经营稳定,也有的属于维护客户、开拓业务,还有非市场性因素下的行为。
“A股上市公司对外担保总额持续增长,说明纯信用融资、抵质押融资等其他融资方式有所收紧,企业寻求担保融资的需求持续上升。”张文玲说。
296家公司越红线
担保余额快速增加的背景下,一些上市公司担保总额已经越过“红线”。按照证监会2003年《关于规范上市公司与关联方资金往来及上市公司对外担保若干问题的通知》的规定,上市公司对外担保总额不得超过最近一个会计年度合并会计报表净资产的50%。
这一硬性规定在2005年有所改变,不过仍然是衡量上市公司担保风险的一个重要指标。证监会在2005年提出,上市公司及其控股子公司的对外担保总额超过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50%以后提供的任何担保都应当在董事会审议通过后提交股东大会审议。
截至2018年中报,有296家上市公司期末担保余额占净资产比例在50%以上,122家在100%以上。
张文玲认为,上市公司之间、上市公司与母子公司之间或关联企业之间衍生了一个庞杂的担保网络,一旦链条上的某家公司出现问题,就会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同时,上市公司的对外担保有的是暗箱操作,不体现在财务报表中,市场难以有效监督,使得风险更加具有隐蔽性。
值得注意的是,大额对外担保会影响上市公司财务状况和持续经营能力,降低其融资能力。在被担保企业不能及时清偿债务时,担保公司代偿会影响自身财务和经营,而如果不进行代偿,将可能导致被担保企业债权人采取法律措施,影响公司在银行、客户中的商业信誉以及在市场上的形象,损害其直接或间接融资能力。
违规担保风险暴露
证监会官网近日发布的投教文章《防范远离上市公司违规担保陷阱》指出,违规担保主要包括:未经内部决策机构批准,实际控制人、董事长或其他有权人士直接指使相关人员在担保合同上加盖上市公司公章;决策机构层级不够,主要表现为应由股东大会审议的担保事项,仅由董事会决议通过。
在市场长期低迷、融资环境整体偏紧的背景下,部分高杠杆公司违规担保等问题逐渐暴露。例如,有公司对外担保后需要履行连带责任时,公司独董发现该担保事项未经公司内部审核程序,未经董事会、股东大会等法定流程审议通过,未公告,独董未发表同意的独立意见,不符合公司法和《公司章程》等规定。
“现在很多投资人还存在‘刚兑信仰’,对于企业担保比较依赖,一定程度上纵容了担保人的过度担保或者违规担保行为。”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
“2018年以来,很多违约案例更多的反映了流动性问题。在去杠杆与严监管的背景下,债市融资渠道收窄,给严重依赖加杠杆而形成较大债务规模的企业造成了很大的流动性压力。在互保链条比较繁杂的情况下,一旦母公司担保出现问题,子公司的经营也将受到极大影响。”张文玲说。
张文玲指出,投资者需要及时关注上市公司定期披露的财务报表。同时,要关注上市公司与大额被担保企业之间的关系,若两者之间关联关系紧密且大额被担保企业处于行业周期性下行阶段或是风险积累期,投资者应考虑是否需要采取措施规避风险。
张文玲表示,近期,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关于审理为他人提供担保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征求意见稿)》,明确违规担保原则上对公司无效。该文件对于违规担保的效力判定标准将对上市公司产生较大影响。随着相关制度规章的完善和投资者保护意识的逐步加强,上市公司违规担保现象有望得到遏制。
下周(1月20日到1月23日),春节前最后的交易时间,A股迎来解禁高峰,78只个股2978亿元限售股解禁,环比本周的365亿元市值解禁猛增716%。
证券监管系统对于资本市场违法违规始终保持高压态势。数据显示,2019年全年,沪深交易所共计对222家上市公司进行了纪律处分或监管关注,涉及的董监高、中介机构等当事人合计达1265人。
日前证监会副主席阎庆民在出席“2019央视财经论坛”时表示,要推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行动计划,要抓回报,提高上市公司风控水平。如果上市公司长期不能实现分红,那就无法给投资者一个好的预期。
扭亏保壳、粉饰业绩,近年来,业绩难堪的上市公司靠卖房来“续命”已不鲜见。今年也不例外,A股上市公司“卖房大军”中继续涌现出一批新面孔,继续上演“业绩不够,房子来凑”。
近期,多家上市公司公告,扩大生猪养殖规模。从已披露10月销售业绩的生猪养殖上市公司看,多数公司营收出现大幅增长,对产能扩张有较大正面影响。
A股上市公司三季报披露进入尾声,大型股票私募机构三季度末持股情况浮出水面。第三方机构数据显示,多数百亿级私募整体持股变动不大,仍主要集中在医药、科技、消费三大板块。
过去几年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的热情持续高涨,而今年“理财热”出现了降温。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9月16日,A股上市公司累计购买理财规模8797.95亿元,与去年同期的1.28万亿相比,同比下滑31.19%;持有理财产品数量为13812个,与去年同期17839个相比,同比减少22.57%。
近期上市公司回购股份热情持续高涨,有多家龙头企业发布了大额股份回购进展公告。市场人士认为,2018年底回购新政出台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上市公司回购股份的热情。
近期,国资入股民营上市公司频现。从国资投资上市公司类型看,纾困资金和产业资本双流并行。业内人士认为,国资近期频繁投资民营上市公司,是响应为民营企业纾困的号召。另外,许多国资出于战略投资考量,通过入股上市公司,国资平台可以为推动混改、提高国资资源配置效率提供助力。
从此前实践看,分拆上市优点不少,包括促使业务分离,实现独立经营;增加融资平台,拓宽融资渠道;提升企业估值等。业内人士分析,新三板转科创板以及旗下拥有多产业平台和子公司的上市公司,均有分拆到科创板上市的潜在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