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基建项目密集批复、开工,各地重大项目投资计划纷纷上马,基建补短板步入快车道。专家认为,2019年宏观政策转向逆周期调节,基建投资加快步伐将对投资增速起到托底作用,5G、物联网等“新基建”成为亮点。同时,专项债扩容、PPP项目落地加速,将为基建投资注入增量资金。
基建投资开足马力
国家统计局投资司司长彭永涛此前指出,去年下半年以来,国家加大补短板政策支持力度,加快地方专项债发行进度,加快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审批速度。各部门、各地区积极出台政策并狠抓政策落地见效,在加快推进一批在建项目顺利实施、加快推进一批项目开工建设、加快推进一批项目的前期工作上下功夫,在有效提高项目开工率、资金到位率和投资完成率上下功夫,有力推动了一批重大建设项目的实施,基础设施、农业农村、民生等短板领域投资增长呈现趋稳态势。
“要想稳住投资首先要稳基建,2019年基建投资一定是围绕一些短板领域进行,而不是单纯的铺摊子、上项目。”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投资研究所研究员刘立峰认为,基建是政府投资的主要领域,政府基建投资的增长,有利于稳定各类市场主体的情绪,引导预期增强信心。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认为,在机场、铁路、公路、油气管道等方面,基础设施建设还有潜力可挖。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基建投资步伐加快将对投资增速起到托底作用,基建项目执行进度会明显加快。综合判断,预计2019年基建投资增长10%,成为拉动投资的关键力量,预计固定资产投资约增长5.8%。
新基建加速落地
“当下,互联网、人工智能、物联网高速发展,从国家层面来看,需要有一些比较系统的基础设施,因此2019年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互联网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有更多投入。”连平表示,去年以来在5G、特高压、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方面批复了不少基建项目,今年将快速落地。
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姜超认为,新型基础设施是对传统基建的扩展,兼顾了稳增长和促创新双重任务。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将带动通讯、计算机和电子等相关行业产品需求。这些新型基础设施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同时能激发更多新增需求。尽管短期内这些未必能够马上实现,但是提出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反映我国在提前布局。我国拥有较完整的制造业产业链和庞大的内需市场,对这些设施建设的投入能够助力我国未来成为智能制造领域的领军者。
据浙商证券测算,在新基建的政策指引下,从投资规模来看,预计全国5G投资规模将达1.2万亿元,投资周期可能超过8年;到2020年,人工智能市场规模有望超过700亿元,物联网产业规模有望达1.5万亿元,工业互联网市场规模近7000亿元。预计2020年太阳能发电装机达1.1亿千瓦,发电量达1500亿千瓦时,新能源汽车年产量将达200万辆。
增量资金驰援
“2019年决定基建投资的关键因素是融资。”刘立峰称,2019年地方债发行提前,规模将有所扩大,符合“开好合法合规举债前门”的原则。此外,PPP也将提供重要的融资保障。
提前下达的地方债为基建提供了必需的“弹药”。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在3月人大批准当年地方政府债务限额之前,授权国务院提前下达2019年地方政府新增债务限额合计1.39万亿元。1月下旬,各地陆续启动发债程序。
PPP方面,经过一段时间的整顿,PPP项目清理基本结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条例》有望出台。大岳大数据统计显示,截至2018年底,全国累计落地PPP项目4680个,总投资额达7.16万亿元,管理库落地率达55%。
姜超指出,我国针对地方举债的规范日益加强,受此约束,融资平台的城投债和商业贷款增长幅度有限;在大规模减税降费的情况下,财政支出增速难有较大增长。2019年政府对基建投资的支持主要体现在政府专项债的扩张,以及PPP项目提速。预计2019年地方政府专项债整体发行规模超过2.2万亿元,相比2018年增加0.9万亿元左右。2019年,在PPP政策体系完善的情况下,PPP项目落地速度有望加快,项目整体投资规模将达4万亿元左右,其中民间资本金投资规模大概在0.8万亿元左右。
“仅仅靠财政、政府专项债等还是有限的,还需要其他资金渠道进行补充。”连平认为,目前信贷增速不低,预计2019年1月信贷会出现较快增长,但目前非信贷尤其是银行表外业务增长不尽如人意。接下来,关键在于突破非信贷融资瓶颈,在信托贷款、委托贷款方面有一定政策弹性,才可能在推动基建方面有比较明显的成效。(记者 刘丽靓 赵白执南)
记者了解到,国家电网公司(下称“国家电网”)正在加紧组织开展“十四五”电网规划研究工作,计划年内完成规划报告编制,上报国家能源局。其中,被称为“新基建”重头戏的特高压将加快推进,在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中发挥更大作用。
随着国内疫情防控态势持续向好,生产生活节奏正逐步回归正轨,复产复工进入“快车道”。近日,湖南、山东、河北、浙江、江苏等多地“新基建”项目库相继出炉,“新基建”作为发展“催化剂”将逐渐显露头角。
5G、城际高速铁路和轨道交通、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基建”领域再次站上风口。据统计,本月以来,“新基建”成为公募密集调研的热门领域,首批新基建ETF也于近日申报。
数据显示,截至3月19日,今年以来各地专项债发行规模共计10165.31亿元,突破万亿,占提前下达新增专项债额度的近八成。专家认为,未来发挥专项债作用的关键在于项目有进展、资金能落地,应促进在建项目尽早开工,疏通项目堵点。
在近日举行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刘小明表示,未复工项目力争在3月15日之前复工,并且要加快启动一批新项目,除了组织实施好“十三五”规划中的备选项目,同时要提前启动一批支持和支撑国家战略实施的符合“十四五”规划方向的建设项目,力争完成全年固定资产投资的任务。
伴随地方两会、地方经济工作会议密集召开,2020年地方经济路径图已然浮现:稳增长位列多地经济工作首要位置,新的经济动能也将在今年加速培育。
中国“高铁第一股”京沪高铁将于2020年1月2日正式确定发行价,拟公开发行新股数量不超过62.86亿股,预计有望成为2020年A股的开年IPO“巨无霸”。
时至年底,稳投资补短板开始全面提速,尤其是在破解资金来源困局方面,近期多项重磅新政落地:2020年新增专项债额度已提前下达1万亿元,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管理新规也已正式下发。
近期,无论是从国家发改委核准批复的项目来看,还是从地方密集启动开工的项目看,长周期、特大项目明显增多,交通基建项目占据大头,投资额达数千亿。
国家统计局将于14日发布10月宏观经济数据,多机构预测,10月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回升。其中,制造业投资有望底部企稳。随着四季度稳增长诉求上升,逆周期调节力度加大,地方债发行速度加快,基建投资将继续延续上行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