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信托业“走出去”步伐提速。记者19日从相关部门获悉,五矿信托受托境外理财业务(QDII)资格日前正式获批。至此,68家信托公司中已有25家获得QDII业务资格。
北京某信托公司管理人士表示,QDII资格的取得,可以作为联系国内外市场的纽带,针对客户的资产配置需求,实现全球化、多元化资产配置。
根据《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境外证券投资管理试行办法》,QDII是指符合规定的条件并经中国证监会批准在中国境内募集资金,运用所募集的部分或者全部资金以资产组合方式进行境外证券投资管理的境内基金管理公司和证券公司等证券经营机构。
具体到信托QDII,即所谓信托公司受托境外理财业务,是指境内机构或居民个人将合法所有的资金委托给信托公司设立信托,信托公司以自己的名义按照信托文件约定的方式在境外进行规定的金融产品投资和资产管理的经营活动。投资收益与风险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和信托文件约定由相关当事人承担。
不过,资质获批并不意味着有额度。根据《信托公司受托境外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信托公司从事QDII业务还需获得QDII投资额度。国家外汇局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月30日,共有18家信托公司获得投资额度,合计83.10亿美元。
在业内人士看来,随着近年信托行业加快转型,海外业务势必成转型重点。知名信托分析人士袁吉伟认为,信托QDII业务是信托公司转型的方向之一,但受制于国内政策和国际复杂投资环境,“QDII投资额度与国家资本外流管制有关,短期内可能还不会放出额度。”袁吉伟对记者表示。
中国信托业协会26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三季度末,全国68家信托公司受托资产余额为21.99万亿元,较二季度末下降5376.9亿元,环比降2.39%,与二季度降幅0.02%相比,降幅较大。
10月12日,央行发布《标准化债权类资产认定规则(征求意见稿)》,拟明确标准化债权类资产与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的界限、认定标准及监管安排。作为主要非标通道的信托再引讨论。实际上,以去通道为标志之一的信托业转型大幕早已拉开,近年伴随转型的关键词还有一个,就是曲线上市。
11日消息,据用益信托网统计,8月房地产类集合信托产品发行规模为402.68亿元,环比下降37.83%,占当月信托产品发行总规模的29.90%。业内人士表示,房地产信托监管政策收紧效果开始显现,房企融资“凛冬”已至。
伴随金融防风险等政策的不断深入,作为房企和信托公司重要“吸金”工具的房地产信托正面临“按下葫芦浮起瓢”的局面。用益信托最新数据显示,今年来,房企通过信托公司发行的信托产品大增近7成至2309只,融资规模近3500亿元。
继“去通道、控地产”以外,“逐步压降融资类信托”正成为信托监管的新目标。记者从业内获悉,近日多家信托公司接连收到相关监管部门的“窗口指导 ”,要求压缩具有影子银行特征的信托融资业务,并制定融资类信托压缩计划。
3月30号晚间,上市信托公司安信(股票代码:600816.SH)再次发布延期停牌公告,这已是该公司一周内第5次发布停牌公告。与此前每次仅停牌一天不同,停牌期延长至最高10日。
中国信托业协会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9年末,我国信托资产规模为21.6万亿元,较上年末下降4.85%。信托行业利润总额727.05亿元,与2018年大致相同。
加强房地产信托合规管理和风险控制是2019年监管“热词”,而这一热度没有减缓的迹象。记者从知情人士获悉,继2019年4月份及8月份的两次风险排查之后,信托行业第三次风险排查正在进行,拟于下周完成。
在“去通道、去嵌套、去杠杆”等强监管背景下,信托业加快转型。记者了解到,各家信托公司都在寻找转型路径,在此过程中,行业格局也随之发生变化。
信托风险监管力度并未随着岁末而放松。继4月份及8月份的两次风险排查之后,信托行业即将迎来年内第三次大排查。记者获悉,本次风险排查于上月底开启,分为机构自查与监管复核两大环节,须在2020年1月12日之前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