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日,ST板块大面积跌停,折射了市场对“实现多种形式的退市渠道”“一退到底”监管决心的回应。观察人士认为,证监会主席易会满首次系统阐述上市公司监管理念,明确了上市公司应坚守的“四条底线”,释放了存量改革、增量优化的监管政策信号,意味着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将步入监管部门推动、企业自身追求、市场主体合力的新阶段。
强化监管,提升上市公司质量一直是证监会的工作重点。针对“四条底线”,证监会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并在稽查执法中予以重点关注。特别是近年来,行政处罚数量和金额连创新高,形成了巨大的监管威慑力。但从近期曝出的康美药业数百亿资金“失踪”等案例来看,上市公司乱象仍需重拳治理。
首先,上市公司从严监管将迎来政策优化新阶段。其中,增量优化、存量改革是两大关键,与此相关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将落地。一方面,针对多发新发的违法违规行为将实施有针对性的措施,并进行重点治理。这些违法违规行为包括但不限于通过违规担保、资金占用等手段掏空上市公司;说假话、做假账,操纵业绩、操纵并购;通过非法关联交易输送利益等。另一方面,针对“出口”“入口”将实施更加严格、更加市场化的改革措施,特别是在退市方面,将创新退市方式,严格退市制度。
其次,上市公司从严监管将迎来外部环境优化好时机。上市公司乱象屡禁不止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违法违规成本过低。目前,提高资本市场违法违规成本已形成共识并提上改革日程。据新华社报道,证券法修订稿草案三审稿增加了加大对证券违法行为打击力度的相关内容。此外,公司法、刑法等修改也在推进中。这些将完善上市公司规范发展的法治环境。
同时,上市公司质量提升将迎来多轮驱动新阶段。除了上述监管政策优化的倒逼,更多的监管政策优化之后营造的市场化机制,将引导更多上市公司守住底线、完善公司治理、提升公司质量。上市公司是实体经济的优秀代表,绝大部分公司均有追求基业长青、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动力,再加上“三公”环境下优胜劣汰机制的市场作用,上市公司更能主动作为。同时,在优化资本市场生态中,中介机构归位尽责、新闻媒体积极监督、投资者“用手、用脚投票”也将构成上市公司健康发展的驱动力。
风物长宜放眼量。提升上市公司治理水平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监管部门的积极作为将更好地建设“众人拾柴火焰高”的良好生态,引导企业在法治化、市场化环境中做优、做强、做持久。记者 费杨生 昝秀丽
4月23日,中国光大集团下辖光大银行、光大证券等单位联合河南省证监局、河南上市公司协会,以视频会议形式举办了“河南省上市公司再融资专题培训暨‘光大服务季’专题合作对接会”。河南区域内全部82家A股上市公司高级管理人员通过视频系统参加了本次会议。
下周(1月20日到1月23日),春节前最后的交易时间,A股迎来解禁高峰,78只个股2978亿元限售股解禁,环比本周的365亿元市值解禁猛增716%。
证券监管系统对于资本市场违法违规始终保持高压态势。数据显示,2019年全年,沪深交易所共计对222家上市公司进行了纪律处分或监管关注,涉及的董监高、中介机构等当事人合计达1265人。
日前证监会副主席阎庆民在出席“2019央视财经论坛”时表示,要推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行动计划,要抓回报,提高上市公司风控水平。如果上市公司长期不能实现分红,那就无法给投资者一个好的预期。
扭亏保壳、粉饰业绩,近年来,业绩难堪的上市公司靠卖房来“续命”已不鲜见。今年也不例外,A股上市公司“卖房大军”中继续涌现出一批新面孔,继续上演“业绩不够,房子来凑”。
近期,多家上市公司公告,扩大生猪养殖规模。从已披露10月销售业绩的生猪养殖上市公司看,多数公司营收出现大幅增长,对产能扩张有较大正面影响。
A股上市公司三季报披露进入尾声,大型股票私募机构三季度末持股情况浮出水面。第三方机构数据显示,多数百亿级私募整体持股变动不大,仍主要集中在医药、科技、消费三大板块。
过去几年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的热情持续高涨,而今年“理财热”出现了降温。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9月16日,A股上市公司累计购买理财规模8797.95亿元,与去年同期的1.28万亿相比,同比下滑31.19%;持有理财产品数量为13812个,与去年同期17839个相比,同比减少22.57%。
近期上市公司回购股份热情持续高涨,有多家龙头企业发布了大额股份回购进展公告。市场人士认为,2018年底回购新政出台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上市公司回购股份的热情。
近期,国资入股民营上市公司频现。从国资投资上市公司类型看,纾困资金和产业资本双流并行。业内人士认为,国资近期频繁投资民营上市公司,是响应为民营企业纾困的号召。另外,许多国资出于战略投资考量,通过入股上市公司,国资平台可以为推动混改、提高国资资源配置效率提供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