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扫码支付新规4月1日起执行
静态扫码每日限额为何是500元
根据央行规定,使用静态条码支付,同一客户单个银行账户或所有支付账户、快捷支付单日累计交易金额应不超过500元。看到这一规定,有些消费者第一反应就是抱怨额度太低:“以后每天扫码支付不能超过500元了,真不够用啊?”事实上,这是大家的误解。业内人士指出,受500元额度限制的主要是使用静态二维码的街边小商小贩,大部分的扫码支付特别是额度较大的消费还是用动态码多,也就是商家用扫码枪来扫消费者手机上的动态二维码。从以往消费数据来看,500元的限额也完全满足绝大部分消费者的需求。
扫码支付从4月1日起将有章可循。去年年底,央行发布《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条码支付业务规范(试行)〉的通知》,配套印发了《条码支付安全技术规范(试行)》和《条码支付受理终端技术规范(试行)》,自2018年4月1日起实施。
关注
静态码支付每天限额500元
对于即将执行的新规,部分消费者担心额度不够用。业内人士指出,一些消费者之所以产生误解,主要是因为动态码和静态码没有区分。最简单的判断方法,如果消费者用自己的手机扫商户提供的印在纸上的二维码,就是静态码支付;如果消费者调出自己手机上的付款码,商户用扫码枪扫这个码,就是动态码支付。一般街边的小摊贩可能用的是静态码,大部分有固定店面的商户多会选择用动态码。
根据央行规定,使用静态条码进行支付的,风险最高,风险防范能力最低,在央行的风险等级体系中为D级,限额也最低。使用静态条码支付,同一客户单个银行账户或所有支付账户、快捷支付单日累计交易金额应不超过500元。
动态条码的风险防范能力由高到低分为A、B、C三级,不同等级对应的交易验证方式条码和支付限额也各不相同。越安全的动态码支付,交易限额就越高。
具体来说,采用包括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在内的两类(含)以上有效要素进行验证的动态码,风险防范能力为A级,可以由银行、支付机构与客户通过协议自主约定单日累计额度。
采用不包括数字证书、电子签名在内的两类(含)以上有效要素(注:如指纹、密码等)进行验证的,风险防范能力为B级,同一客户单个银行账户或所有支付账户、快捷支付单日累计交易金额最高为5000元。
采用不足两类有效要素进行验证的动态码支付,风险防范能力为C级,同一客户单个银行账户或所有支付账户、快捷支付单日累计交易金额最高为1000元。
因此,笼统说扫码支付4月1日以后每日限额500元是不准确的。因为在央行新规中,每天限额500元,仅仅针对静态条码。如果是消费超过500元以上,可以请商家用扫码枪扫顾客的支付宝或者微信的动态付款码。这样就不会受到500元的限制。
聚焦
扫码支付设限主要是为安全
随着扫码支付的迅速普及,与之相关的欺诈案例也越来越多。最常见的是,商户设置在收银台边的静态码被不法分子悄悄更换。因为二维码图案复杂,难以仔细辨别,连店主都没有发现,结果货款就这样轻而易举地进了别人腰包。
央行有关负责人表示,条码支付借助开放互联网和非专业设备进行交易处理,带来一定的技术风险。包括:可视化风险,条码在开放互联网环境下以图形化方式进行展示,不法分子可通过截屏、偷拍等手段盗取支付凭证,在支付凭证有效期内盗用资金;易携带恶意代码的风险,条码不仅可存储支付要素,也可携带非法链接或程序代码,不法分子可将木马病毒、钓鱼网站链接制成条码,诱导客户扫描,窃取支付敏感信息;信息单向交互风险,条码支付只能实现发起方或接收方的单向信息交互,不法分子可利用该弱点实施“中间人攻击”,绕过身份认证机制,造成用户资金损失;扫码设备安全强度低的风险,条码支付对设备要求低,普通的手机摄像头、超市简易的收银机扫描枪等不具备加密、防拆机等安全功能的设备均可识别条码,易被不法分子非法改装使用。
该负责人解释称,为引导银行、支付机构提高交易验证方式的安全性,加强客户资金安全保护,对于风险防范能力高、交易验证方式更为安全的,不设定额度上限,市场主体可与客户自行约定交易限额。
基于防替换、防盗刷等安全因素角度考虑,要求银行、支付机构使用静态条码支付时要执行更加严格的限额管理措施,以鼓励市场主体采用更为安全的动态条码提供支付服务。依据主要市场机构条码支付交易数据显示,上述额度已覆盖绝大部分使用条码支付付款客户及商户的需求。
释疑
为什么静态码限额设为500元
在央行划分的等级体系中,静态码安全性最低,限额也最低,只有500元。这个500元的限额是如何制定的呢?
支付行业内部人士表示,根据现有的扫码消费数据,目前95%以上的消费者每天静态码支付在500元以下,因此绝大多数用户不会受到影响。“一般用静态码,也就是在街边买个煎饼果子,买点儿水果蔬菜,500元肯定够了。”退一万步说,就算遇到欺诈,损失也比较有限。这一限额保护的是对二维码消费使用不太熟练,无法清晰辨认欺骗行为的用户,这批用户在中国占很大量级。
静态二维码的安全性,远远低于实时生成的动态二维码。动态码每分钟会更新一次,安全性很高。专家建议,使用条码支付时,尽量不要拿手机扫别人的静态条码,而是让别人扫你的手机。(记者 程婕)
最近几天,置办年货成为不少人的一项重要“工作”。随着春节消费的升温,不管是实体商家还是电商都推出了打折促销活动,但这些促销真的是明明白白消费吗?
近年来,随着城市私家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停车难、挪车更难已成为困扰车主的常见问题,为了挪车方便联络,众多车主选择了挪车卡。车主在享受挪车卡给个人带来便利的同时,号码泄露的隐患也带来不少困扰。
支付宝扫码领红包活动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日前微信朋友圈却传出有人参加这个活动扫码后被修改了支付密码,还被骗2000多元。消息传出后,很多网友心里直打鼓。可事实真相却并非如此。
支付宝官方日前辟谣表示,朋友圈传的所谓扫码被改密码才是骗人的,扫码根本不可能被人修改支付密码,扫码领红包也不存在免密支付的风险。
近日,中国银联正式发布二维码支付标准,该标准对二维码类别、编码方式、生成规则、识读设备等做出详细规定。标准出台后,消费者扫码支付环境将更加安全。
买肉买菜,能查到来源地,才能吃得更放心。自2009年成为首批“放心肉”工程建设试点城市以来,近年来本市肉菜可追溯已取得初步成效。
支付宝扫码领红包活动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日前微信朋友圈却传出有人参加这个活动扫码后被修改了支付密码,还被骗2000多元。
随着共享经济的迅猛发展,业内又认为,企业提供非闲置资源也是共享经济,即供需双方不限于个人,所供给的资源也可以是非闲置的,共享经济的外延被放大。目前,共享经济多属后者,但多数都找不到真正的赢利点。
近日,炎热的天气引发国内饮用水市场快速升温,有多地商家反映,一个名为“冰泉金服利”平台促销活动连日来引起了市场高度关注。
郑州市郑东新区的公共自行车,目前已投放使用4个多月,虽然存在有的站点无车可借、有的站点无位可还的情况,但总体项目运行良好,扫码租车比例达90%。
春节将至,一波消费高峰即将到来,为此中消协今日发布2018年春节十大消费提示,包括警惕“感恩答谢会”、商家优惠促销陷阱等,针对消费者对“扫码送礼”新型诈骗模式的防范不足,中消协提醒要时刻提防个人信息泄露。
最受大众欢迎的支付方式——扫码支付今后终于告别野蛮生长,开始有章可循。
自去年亚马逊推出Amazon Go以来,无人售货就成了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想体验这种新奇的购物方式,已经不用去杭州的淘咖啡排队,在郑州也可以尝试。
有网友调侃,不太明白共享马扎的生意逻辑——“不扫码就坐,难道会把人弹走吗?”据了解,马扎仅投放一天就丢失过半。相关公司客服表示,已预料到马扎会丢失,该行为算是公司项目的前期推广。
购买青岛啤酒330ml/500ml经典罐促销产品,开罐扫码,马上有礼!